60多年前,抗战的爆发使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系于一线,在抵御中国最大一次外敌入侵的紧急关头,抗日救亡歌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承载了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壮士之歌威武震敌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这首由张寒晖作词作曲的《松花江上》,淋漓尽致地表述了东北人民失去家园后的痛苦心情。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随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华东、华南一些地方。从此,中华儿女开始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七七”事变爆发之际,著名音乐家、诗人麦新给驻守卢沟桥的29军大刀队的官兵们创作了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曲以威风凛凛的抗战将士的身姿描绘为开端,表现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这首歌在抗日战争中,成为广大抗日军民最喜欢传唱的抗战歌曲之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们消灭!把他们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在日本侵略军制造“七七”事变的同时,“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在淞沪会战中,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奉命孤军奋守上海闸北四行仓库,打退日军十多次疯狂进攻,击毙日军200余人。“四行仓库保卫战”抵挡了上万日军的三面围攻,这一战向所有的中国人和全世界支持抗战以及正在犹豫是否支持中国抗战的人们传达了“中国不会亡”的信心。同时,八百壮士的英雄壮举对于当时存在的一股“抗战必亡”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同年12月,诗人桂涛声把他写的《歌八百壮士》的歌词送给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时任武汉合唱团团长的夏之秋,请他谱曲。夏之秋连夜写出一曲气势磅礴的旋律,“中国不会亡”的歌声第一次在武汉唱响。“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之后,此歌又被选作电影《八百壮士》的插曲在全国广为传唱。
童声放歌共同救国
在众多的抗战歌曲中,还有一些描写少年儿童抗日救国的儿童歌曲。如聂耳作曲的《卖报歌》(安娥词)冼星海作曲《只怕不抵抗》(麦新词)、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贺绿汀作曲的《谁说我们年纪小》(应恺词)、吕骥的《小队伍》等。
冼星海的《只怕不抵抗》描写了少年儿童从小立志打日本的决心。“吹起小喇叭,嗒的嗒的嗒!打起小铜鼓,得隆得隆咚!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则是对小英雄王二小的歌颂和深切的缅怀。“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敌人才知道受了骗。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我们那十三岁的二小,可怜他死得这样惨……”不论是冼星海的《只怕不抵抗》、聂耳的《卖报歌》,还是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贺绿汀的《谁说我们年纪小》等儿童歌曲,他们都把儿童的生活、理想、感情与抗日救国等民族、祖国的中心主题结合起来,准确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的主要风貌。
在抗战中,以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孙慎、吕骥、任光、张曙、孟波、麦新等为骨干的抗日救亡歌咏组织,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的《救国军歌》、贺绿汀的《保家乡》、孙慎的《救亡进行曲》、吕骥的《新编“九一八小调”》、任光的《打回老家去》、张曙的《保卫国土》、孟波的《牺牲已到最后的关头》、麦新的《中国妇女抗敌歌》、阎述诗根据光未然的诗所写的《五月的鲜花》等等。“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寒晖作词作曲的《松花江上》更是不胫而走。
义勇军之歌唱响世界
《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不屈精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孙慎的《救亡进行曲》则是号召全国各阶层的人们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抗战歌声不仅传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并在世界上也得到了传播。1938年任光在法国有42国代表参加的反法西斯侵略大会上,指挥华侨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刘良模在美国曾得到著名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的热情支持。由保罗?罗伯逊用中、英文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并灌制了唱片,题名为《起来》发行,并在随后的世界各地的演出中经常演唱,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歌向全世界传播。从而使这首歌蜚声世界,成为抗日救亡歌曲的先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联合国举行“胜利日”之前,美国著名指挥家伏尔希斯还向美国国务院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来代表中国。
在抗日救亡斗争中,专业性宣传队的增多和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广泛发展,合唱形式的群众歌曲比抗战前大大增多了。如冼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就是当时流传最广、普遍受欢迎的一首合唱曲。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兵力不集中。”还有夏之秋的《歌八百壮士》、陈田鹤的《巷战歌》、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马思聪的《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马可的《吕梁山大合唱》、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等歌曲也是反映抗日战争的、富于生动形象的合唱曲。
在反映我国人民奋起抗战的众多抗战歌曲中,东北抗日联军的“抗联歌曲”曾经回荡在白山黑水之间。如李兆麟根据古曲填词的《露营之歌》、杨靖宇填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抗日联军真英勇》等。抗联战士中有很多朝鲜族同胞,因此也产生了许多朝鲜族抗日歌曲,如《先驱者》、《中朝人民联合起来》等等。以上这些歌曲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歌颂了抗日联军的战斗精神,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铭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
抗战歌曲,作为一个不屈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象征,承载了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将永世流芳。同时,也要求我们要牢记那段历史,时刻修复我们的记忆。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