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记忆?东北大学

抗日英雄苗可秀 百万一书生 沙场真英雄

  创建于1923年的东北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深深打上了救国存亡的烙印。因为创办的初衷就是为抵御外侮,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素质。1928年8月,张学良接替其父张作霖掌握东北政权,成为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

  张学良办教育的宗旨十分明确。

  他在一次对学生的训词中说,我们的教育“不像从前为个人而求学,为家庭而求学,现在是为国家而求学”,即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而培养栋梁之材。

  正当东北大学蒸蒸日上之时,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学被迫迁转关内,被称为“流亡大学”,先后迁徙北平、西安、四川等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

  在东北大学校史展中,有一张正义凛然的烈士照片,他头戴学士帽,身穿学士服,一张略显消瘦的脸颊。就是这张脸,日寇曾悬赏百万追捕他;就是这张脸,成为威震日寇的抗日铁血军总司令。他就是东北大学1932届毕业生、著名的抗日英雄苗可秀。

  苗可秀,又名苗景墨,字而农。 1906年出生于本溪县下马塘苗家堡子。家境清贫的苗可秀,聪颖好学,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预科,1928年升入本科,1932年毕业。苗可秀读书期间,不断受到“五四”以来爱国思想的熏陶。1928年5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借故出兵济南,大肆屠杀中国民众的消息传到东北,东北大学学生更是愤恨不已。为表达爱国反帝的思想,苗可秀在同学中积极宣传抵制日货,响应者日增。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流亡到北平。国难当头,东北的大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除上课之外,苗可秀还经常为抗日救国而奔忙,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活动。苗可秀还与其他人在东北大学学生中组织东北学生军,苗可秀任学生军大队长,主要进行军事训练,并准备回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

  1932年5月,参加完东北大学的毕业考试后,苗可秀毅然返回东北参加义勇军,踏上了抗日征程。在4年的抗日生涯中,苗可秀历任东北民众抗日自卫军总参议、司令,抗日军官学校教育长,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东北民众义勇军司令等职务。在恶劣的环境中,他统兵布阵、纵横驰骋于东北各地,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威震敌胆。日寇对苗可秀恨之入骨,曾贴出告示悬赏百万,缉拿苗可秀。

  1935年,在辽宁岫岩哨子河羊角沟同日军作战中,苗可秀因臀部中弹不幸被捕。日军在为他治疗中,先后以日军驻辽东警区中将司令等要职为诱饵进行劝降,都被他断言拒绝。日寇无计可施,便于1935年7月25日,在丹东凤凰山下将年仅29岁的苗可秀杀害。

  在狱中关押期间,苗可秀深知,自己被捕必死无疑,他先后给老师、同学、好友写信,抒发自己的革命决心。他在写给东北大学的老师、抗日爱国人士王卓然的信中,拜托老师能够收养不知流亡何处的妻儿,并为其子起名为苗抗生。信中写道:“古语谓‘慷慨就死易,从容就义难’,生观之两皆易易耳,第视其真知义与否。”信中以殷殷之情、感人肺腑的语言,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苗可秀还给好友张雅轩和宋黎写了告别的遗书,殷切地勉励他们说,“弟等思想要正确,精神要伟大,不要忘了我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圣手”。遗书中充满了浩然正气,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操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苗可秀已长眠地下,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象松柏一样万古长青。他的光辉事迹激励、鼓舞着一批批热血青年走上抗日的战场。爱国人士黄炎培先生就曾经携带苗可秀遗书手稿的影印本,到南方宣传抗日,号召大家做一个像苗可秀那样的大学生。

  除了苗可秀,东北大学还先后培育了热血喷洒南京雨花台的石璞烈士,在渣滓洞与魔鬼苦斗的张孟晋烈士,舍身成仁的吴承仕烈士和丛德滋烈士,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诸如苗可秀这样的一批爱国学子,才铸就了东北大学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据不完全统计,从建校之初,东北大学师生中先后有53人成为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烈士。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15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