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进才是理性选择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校长 尤学文
我们的策略是持续改进,而不是在废墟上重建。在这个前提下,对看准的问题在改进中实现渐进,在渐进中持续改进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
素质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讨论,到如今再次引起各方高度重视,这是教育的幸事,民族的福音。作为高级中学的一名管理工作者,在深感欣慰之余,更要有自己明确的态度。因为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但办学却要有条不紊,所以我的态度是:多探索,少抱怨。
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没有满足各方利益的完美政策,更没有因此而延缓素质教育推进的理由,人们的合理定位应该是各司其职。借鉴中国经济改革以“搞活企业”为突破口的成功经验,把办好每一所“具体的学校”当作着力点,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应该是教育界的务实选择。校长作为基层学校的实际工作者,以持续改进为基本策略,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好本校的素质教育,更有现实意义。
“少抱怨”,是指校长面临两难选择时的态度。
如今这个时代,学校如果不进行改革,就有可能落后,许多学生因接受了落后的教育而降低了生命质量;而如果极力推行改革,万一升学率受影响,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又会劈头盖脸,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损失也不可估量,因为公众不认可质量,就不相信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校长要“少抱怨”,而应该坚信,素质教育是符合规律的教育,符合规律的教育肯定是科学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完善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工程;素质教育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抱怨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影响队伍的情绪,动摇凝聚力,甚至会有碍学校发展。
“多探索”,则要讲究策略。首先是“聚焦”策略。校长的视野一定要开阔,但聚焦尤其要准确。要广泛关注各方发展动态,分析政策走向,开阔自己的思路。但是,不管舆论怎么说,校长的重点一定要盯住高考政策走向。没有升学率的高中是办不下去的。其实,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并不矛盾,它只是反对那种无视生命价值、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把握住升学率不出现大的起伏,就为素质教育的探索和推进创造了基本条件。这样也许步子会小一点,但却是稳妥的,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是“改进”策略。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再次讨论素质教育问题,是为了让教育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生存环境,是为了让我们的认识更接近规律,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合理扬弃,而不是彻底抛弃;我们的策略是持续改进,而不是在废墟上重建。在这个前提下,对看准的问题在改进中实现渐进,在渐进中持续改进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
自己看准是不该做的,就尽可能在自己学校范围内尽量少做,乃至不做。比如,题海战术,因为学生的高负担是与教师的低水平连在一起的。而自己看准是应该做的,就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稳步推进。比如,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智力因素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统一。如果我们以这些先进理念持续改进,让教育实践更加接近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升学率不但不会降低,相反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做到了“多探索,少抱怨”,会使我们的从业心态更加平和,克服浮躁,耐住寂寞,认准目标,扎实推进。最终是学生受益,学校受益,自己也受益。
辩证科学地看待当前教育
黑龙江佳木斯第一中学副校长 刘德宏
当前,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铺天盖地,其中,批判当前学校教育、呼唤素质教育的声音成为主流,容易在人们脑中形成一个印象,似乎素质教育就应该是打翻当前学校教育并替而代之的新的教育形态。
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成分是占主体的,理论研究者和学校教育实践者不能因为追求升学率等现象而抹杀了当前学校教育的这一积极功能和进步取向。
这样的认识基于以下三点思考。一是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弊端过多地掩盖了素质教育成分,而所谓的应试教育弊端是社会大环境而非学校造成的。二是各级各类的人才培养和积极向上的人才培养环境营造都有当前学校教育的功劳。三是之所以当前教育的素质教育成分遭到否定,是因为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
校长们形成这样的认识至少有两点好处。一可避免教育消极。过多的应试教育讨论容易使人们认定,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已无药可救,不如随波逐流。二可避免教育功利。期盼一个一朝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国人思维的弊病,用突飞猛进式的运动手段解决问题,是国人行为的劣根。喊素质教育就推翻过去,结果往往会形成教育的“大跃进”,甚至发展为冠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容易造成伪素质教育。
对待素质教育,校长们应有辨证眼光和科学态度。素质教育不是用一个新的形态来替代现有的形态,素质教育也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校长要让教师们认识到,素质教育“不是选择的,而是内生的,是现实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样的认识下,校长要做的是纠正教育偏差,使学校教育沿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符合教育规律的轨道顺利前行,使教育的重点始终落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上。
实施素质教育要讲策略
湖南常德第一中学校长 郑正良
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牵涉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政府领导、专家引领、学校实施和社会支持等条件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作为一名中学校长,站在学校即教育实施者的角度,我以为当前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都要作出务实的努力。
从学校方面看,第一要确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或者说要把教育方针的思想精髓校本化,从而形成校本的教育理念,并且在校本的教育理念中融入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将这些基本理念内化为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第二,要找准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相应的策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保证。如有的学校采取“不越时空,追求效率”的策略,既避免了加班加点的时空战、题海战、疲劳战,又取得了高效的教育教学效果;采取“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的策略,凸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策略,实现了素质教育的人本精神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第三,要狠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人是第一位的因素,作为校长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把本校教师造就成自觉实施素质教育的生力军。此外还要狠抓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育评价,这是最基本的方面,并非全部,事实上,要在一所学校真正把素质教育搞成功,作出特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远非如此简单。
从学校外部看,主要是政府要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可行的条件。现今高考依然必须存在,因而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因素都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这并不怎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竞争者无视规则,而最可怕的是执规者不执行规则。因此,素质教育要立法,同时还要严格执法。此外,社会应对素质教育予以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新闻媒体应当正确引导社会,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当然,在这方面,学校本身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找准自己的起点
天津实验中学副校长 曹学良
校长既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又是指导者,因此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教育进步的关键。
作为校长,应该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课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得其所地发展;应该尽可能地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发展;应该尽可能多地创设教育情景,让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踏上素质教育之途。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已经处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校长的责任就是在轨道上找到自己学校的起点,按照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修正学校前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校长的能力和魅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校长的行为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差异。客观地说,每个校长在升学率上都承受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但这不能成为摧残学生的理由。期望外界减轻升学的压力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在渐进的过程中结合学校的情况,自己去寻找素质教育和“高升学率”的最佳契合点。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1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