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眼中,导致素质教育实践层面种种问题的根源虽是方方面面的,但对素质教育概念的认识不明确是不能忽视的原因之一。因为,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科学认知不仅是一切素质教育实践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着素质教育的走向与命运。
用理性视角看待素质教育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永和
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理性的视角认识和评价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认真研究素质教育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以指导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评价。
从1993年的中小学教育“转轨”到1999年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再到2000年的大规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十多年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可谓举措多、力度大、冲击力强。这些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该说,目标是明确和正确的,理念是新颖和先进的,方案是完整和可行的,实施也是有计划和有步骤的。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有其名无其实”、“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其实,在一些地方素质教育推进举步维艰、新课程改革引发争议的症结所在,就是没有处理好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教育创新与教育传承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应该有它发展的初级阶段,素质教育应该从初级阶段开始扎扎实实地建设。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条件的支持,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作为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理性的视角认识和评价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认真研究素质教育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以指导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评价。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实现这样的教育,需要优良的教育设施设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政府的投入和法律的保障,也需要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导和引领。现阶段存在的素质教育不被理解甚至曲解的根源在于,社会用人制度、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没有实现无缝对接,甚至有矛盾和冲突;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素质教育缺乏必要条件。
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以来,“应试教育”的概念就成为中小学教育最大弊端的代名词。然而,不可否认,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考试存在“片面合理性”;只是我们应该把“应试”和“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初级阶段的素质教育,应该也不得不关注考试,关注学生的升学,只是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其他教育为代价换取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我们应该从研究“应试”开始,研究改革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让教育评价为素质教育服务,让考试、应试为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要正确处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为了课程的发展,而根本目的是为了一定区域的人的发展。因此,课程专家们应该立足本国、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与课程发展历史,并在积极借鉴域外课程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命题及理论体系,着力提升课程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初级阶段的素质教育,要继承我国传统课程中的精髓,借鉴域外的、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的课程经验,逐步地、与时俱进地改造我国的传统课程;而不是完全吸收国外的现成经验,另起炉灶重新建设新课程。
要正确处理“教育信息化”和传统教育手段的关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信息化可以带动教育现代化。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教育,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衡量手段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它对教育目标达成作用的高低。信息技术设备投入大、更新快,一哄而上、“一刀切”地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做法不应提倡。我认为,教育信息化应该从经济发达地区开始,逐步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辐射;从城市学校开始,逐步向农村学校延伸;从教师备课开始,逐步向课堂教学转移。
把素质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 唐汉卫
现阶段,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的探讨大多仍局限于技术的、就教育论教育的层面上,对教育改革所需要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是把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放在第一位,是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也是教育永远值得追求的一种境界和理想。而应试教育则把工具性价值放在第一位,在经济不发达、生存还是第一位的社会历史阶段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存在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还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样也需要放到这一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来看待。素质教育标明了一种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度量和映照出了当下教育存在的弊端,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特殊内涵要求我们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放到战略的高度,用科学的认识指导科学的素质教育实践。
从战略的高度看素质教育,就可以回答一些从技术的、观念的甚至体制的层面上难以回答的问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经历一个同社会转型一样的长期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重点,要分层次、分地区、分步骤、分时段来逐步实施;要把实施素质教育同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其创设的环境和条件结合起来,要把实施素质教育同教育的全方位改革结合起来。素质教育不是无条件、无前提的,它需要实实在在的宏观的社会发展层面、中观的教育体制和投入层面、微观的学校改革层面的支撑;在社会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不同层次、类型、区域的素质教育不可同步推行,更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素质教育,应坚持多元的、开放的观念。
理清“素质”与“应试”的关系
山东省泰安市教学研究室主任 阚兆成
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素质教育至今,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依然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在实践中落实不好也就不足为奇了。正确认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关系,必须首先搞清他们的概念。
教育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其社会职能是传递人类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而促进个体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形成最佳的素质结构为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以升学为目的的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从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概念可以看出,教育是一个集合,“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这些加了定语的“教育”,都是教育这个集合的子集。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个大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这个大圆中互相交织的大小不等的两个小圆。这样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对指导教育实践是极其有益的。
不论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成功教育”等,都是教育的从属概念,它们是教育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素质教育代表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必须大力推进。然而,用“应试教育”来否定传统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是一种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做法。建国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支持也越来越大。尽管我们的教育还存在某些问题,但对教育进行整体评价决不能简单地冠之以“应试教育”,这还涉及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乃至教育性质的评价问题。
科学界定素质教育的外延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高等教育研究所 廖小磊
由于素质教育概念提出的背景是与“应试教育”的甚嚣尘上针锋相对的,更多人在谈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时候,将其定义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种教育改革思想。其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既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不同的特征。
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理解简单化,缺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适应大学教育特点的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等等,都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具体就是要在对大学素质教育目的、大学教育创造性与专业性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素质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上,建立健全符合各高等院校特征的教育目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师资模式、实践模式和素质测评模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