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具有强烈警示意义的数据:
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
青少年体质指标多年来下降的根子在哪里?“素质教育贯彻乏力,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强烈。由此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导致体能锻炼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启东中学校长王生的话代表了许多代表、委员的想法。
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提出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怎样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年一代?代表委员们直陈时弊,积极建言。
评价体系围着考试转,学生体育锻炼成了“一条短腿”
王生认为,在社会就业压力大、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社会和家长对分数的期待愈来愈高。与此同时,衡量学校和教师业绩的评价体系主要还是中考、高考成绩,学校和教师整天围着分数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了对学生体能的培养。无论是社会群体性的体育锻炼还是学校体育课,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条短腿”。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大桥实验中学高级教师钱红菱当过多年班主任,曾经连续9年为素质教育呼吁。钱红菱说,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迫使体育教师用体育考试的规定项目练习替代体育课教学内容,考什么练什么,而且普遍存在挤占体育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股‘淡化运动技能’的思潮,许多课看似热闹,‘玩’得开心,但实际上脱离了身体练习这个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说,这种在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导致了体育课的走过场或向休闲课的不恰当转轨,这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每周2至3节体育课,课表上是一节不落,就是没法上。没有一个篮球,没有一张乒乓球台,场地也没有,我们怎么办呢?”曾经有农村体育教师向王生代表反映。王生说,由于教育经费缺乏,农村学校体育运动器材严重不足,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足,致使体育课无法很好地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校不断扩建,大班级小学校的矛盾日趋突出,加之部分学校都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尽可能地扩建校舍,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活动场所,使学生人均占有活动面积逐步减少,这样的体育课难道还能产生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吗?
除此之外,“家长思想偏见、行动上误导,社会体育锻炼资源整合不够,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原因,也使得孩子们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断下降。”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补充道。
纠正体育与智育分开的做法,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
“我今年71岁了,精力还很好,我在小学、中学的时候就很注意锻炼。体育锻炼教给我不服输、力争上游的精神,就像跑一百米,你是12秒,我就要跑到11秒8。在我的工作中,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我。”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除了是著名的“抗非英雄”,还是一位体育健将。时至今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学院)还有他创下的几项运动纪录无人能破。
“这就是体育的魅力之一,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朱永新委员说,真正的体育锻炼应该磨炼学生的意志,成为德行养成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不仅仅是体质的问题,还是一种人文精神。
“要让体育真正走进教学生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纠正那种体育与智育截然分开、应试体育的做法,这是最关键的。”朱永新委员建议,首先改革中考与高中会考体育的内容与方法,尤其毕业班的体育教学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要不断完善中考与高中会考体育的考核办法,应把毕业班学生体育课成绩列入体育成绩,因为这一成绩最能客观反映毕业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真实情况。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看来,学校一定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北京四中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人人参加课间操、人人参加体育课、人人学会游泳、人人选择1-2项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力争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许多老校友回来很自豪,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从终身锻炼的习惯中获益匪浅。
“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瞿钧说,在去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上海市要求每所学校把课表列出来公布,要接受教育督学的检查,一看课表排没排,再看执行得如何,对初三、高三毕业班进行重点监控。
尤其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这方面要起表率作用,不按规定做会影响今后学校的考评,甚至摘牌。
如何塑造具有强健体魄的人?王生觉得从学校内部来讲,要积极推行体育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从外部讲,全社会要形成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良好氛围,为广大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体育带动素质教育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上指出,“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的青少年一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被提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的高度。
对这一提法的理解,瞿钧代表认为,学生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比文化知识的学习还重要。
现在,社会各方面对此不是很重视,所以造成很大的问题。“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容易取得共识,也容易有成效。”瞿钧代表说。
要发挥学校体育工作“重要切入口”的作用,让素质教育回归本义,关键的一步是把孩子应该用于锻炼身体的时间还给孩子,让卓有成效的体育工作切实带动素质教育走向成功。“素质教育、‘减负’已经喊了多少年了,不能越喊越空、越减越重,这需要我们冷静反思并认真解决其瓶颈难题。”全国政协委员、天津万盛高中校长柏均和说。
柏均和认为,以当前我国国情,高考、中考不能取消,但必须改革。其一是高考内容、科目、方式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识别与选拔;二是高考复习与录取工作要社会化,与各高中学校脱钩,录取结果不反馈到原高中毕业学校,切断统计升学率的根源。
刘长铭委员则主张把“快乐学习”还给孩子。他发现,当教学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低效重复,无益于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要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压缩教学时间,做到精讲精练,有的放矢,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校长张杰庭用了10个字概括自己的建议:“标本要兼治”、“软硬一起抓”。“标本要兼治”
是指政府要制定“减负”的严格规定,并切实加强领导和监督,严肃查处加重学生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
这虽然是在治标,但要尽快显效。治本的过程会比较长,包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人才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软硬一起抓”是指政府要下大力气给学生创造条件,要舍得投资,让他们有可读的书、可看的影视、可玩的健康安全地方以及可实践的基地;学校自身要从软的方面入手,抓课程改革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