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第三小学的学生们像小鸟一样“飞”出了课堂,自发地聚在一起随着音乐欢快地跳起了“校园舞”,原来学校自编了很多集体舞,课间全校师生都会自发在走廊里、操场上蹦蹦跳跳。据校长满小螺介绍,学校通过“321式”,即每周3节体育课、每周2节第二课堂毽球活动、每天10分钟校园舞,再加上每天10分钟早操,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了保证。现如今,每天锻炼一小时已经在全国很多中小学校得到了落实。
每天锻炼一小时还孩子健康身心
“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意义非常重大。”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廖文科告诉记者。
他介绍说,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并采取了很多举措,主要措施有:
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大幅度增加了学生每周体育的课时。小学一、二年级增加到四课时,小学三年级到初中增加到三课时,高中体育课成为高中阶段学分最多的学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的健身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落实体育活动时间,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教育部提出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推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努力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具有一项艺术特长。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有效措施。
实行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将体育考试成绩计入升学考试总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目前,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命名的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已经达到两万多所。
学生健康工作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记者曾经到一所学校采访,随机在一个高中班数了数,全班近50个孩子,38个戴着小眼镜。据去年发布的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与肥胖比例迅速上升等问题已经成为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全社会的教育观、健康观和生活方式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廖文科强调,“学生健康工作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因为这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加大力度做好工作。”
据他介绍,教育部要求各地、各学校要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建立并坚持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广泛开展群体性的学生体育活动。通过“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的热潮,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活动的指导和支持。
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的保障机制。要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的安全保障,积极提倡和推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的做法。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的评价制度。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测试报告书要作为中小学生成长记录或中小学生素质报告书的重要内容,列入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档案,并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建立《标准》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份实施《标准》的情况和测试结果。改革、完善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体育考试成绩要按一定比例记入中考成绩总分,积极推进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们的工作重心还要下沉,一定要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头’在农村,对农村学校体育要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加强。”廖文科最后强调。
【链接】
2005年,教育部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
2006年,教育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06年12月,下发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