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湖北大地,一派早春气象。在绵绵的春雨滋润下,黄色的油菜花、白色的梨花让封冻了一冬的大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记者随同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组来到湖北。穿行在春天的荆楚大地上,亲身感受到了新机制带给农民的那份感动和带给学校的新希望。
“省拿大头”,新机制平稳运行
3月15日,在霏霏细雨中,记者随同检查组来到了沙洋县,见到了沙洋县长林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向阳。
“前年8月,爸爸不幸患癌症去世了,我和爷爷奶奶,只能靠妈妈打工每月400多元的工资来生活。去年秋天,家里实在供不起我上学了。”
“快开学时老师告诉我,所有同学都不用交学杂费了,考虑到我家的特殊情况,又给我免了其他费用,我一分钱都没交就上学了,还能领到每天一元的生活补助。”
“后来,有一次老师布置写一篇主题为感恩的作文,让我们可以写给父母等自己认为该感谢的人。我就写了给胡锦涛爷爷的一封信。”说到这,向阳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我要加倍努力学习,来回报党和政府的恩情,用自己的能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胡爷爷,相信我,一定。”向阳在信中这样写道。
看着眼前满脸阳光的向阳,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我们的心一下子暖和了起来。
沙洋县是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试点县,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新机制。“在我们这里,农村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县委书记黄爱国肯定地说。
据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郑年春介绍,今春开始,湖北有615万农村孩子受惠于新机制。今年改革所需的21.09亿元资金中,省级承担了7.05亿元,占地方应承担资金总量的90%,做到了“省拿大头”。春季开学前,所需资金都已经预拨到校。省里还明确要求,新机制资金必须全部用新增财力解决,改革前已经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不能减少,坚决杜绝“挤出效应”。
省拨经费,教师收入有保障
3月12日,督查组前往十堰,面包车在大山里拐了一弯又一弯,过了一山又一山。“这是所学校吧,我们停车看看。”还没从车的频繁转弯中清醒过来,听到检查组组长、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对陪同的当地干部说。车停,眼前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一个小小的校门上方写着校名:房县桥上初中。
“这学期开学你交了多少钱?”“喜欢不喜欢学校?”陈小娅一进学校就直奔一间教室看望学生,并仔细询问。这边,检查组成员有的去查看学校今年的财务账目,有的到学生宿舍、食堂检查安全管理情况。年轻的校长付祖强看到检查组到来,很意外也很兴奋。记者让他给算算账,新机制实施前后学校办学经费有什么变化?“那肯定是多了,你看,原来我们学校每年靠收杂费还有上面拨来的经费,一共也就是9万多元吧,这个学期呢,学校一共能有12.6万多元。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那你目前每个月能挣多少钱?”“900多元吧!据说省里马上要给我们补助100多元呢!”看来付校长对自己的收入还算满意。
“准确地说,是省里拿钱,每月给每位教师补助150元。”同行的湖北省教育厅财务处处长韩习祥补充说。考虑到新机制实行后,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再靠收取学杂费等方法发放津补贴,实际收入有可能因此下降,省财政巳在2007年预算中安排了7.35亿元。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按照年人均1800元给予转移支付补助。确保教师实际收入平均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校财局管”,确保经费安全有效
3月11日,检查组来到恩施州的巴东县时,特意到县教育经费管理中心检查工作。
在这个中心里,全县各个中小学的财务报表都可以查看得到。原来该县实行了“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由县教育经费管理中心管理全县中小学的财务收支活动,帮助学校代理核算财务,指导和督促学校进行收支预算,监督预算执行。
“实施新机制之前,农村中小学的财会人员必须背着大包小包的财务账目、单据到教育部门报账,既不方便又容易弄虚作假。”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周顺明介绍说。如今,全省推行了“校财局管”,全省以乡镇为单位确定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点2500多个,安装了新机制财务核算软件,初步实现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六统一”的管理运行模式,即统一编制预算、统一科目、统一核算、绕一国库支付、统一财务核算管理软件、统一报表,初步建立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农村义务教育财务管理新机制。
“像在沙洋县,去年就进行了试点,目前该县已经构筑了‘四个直达’通道,确保预算编制直达学校,财务核算直达学校,资金拨付直达学校,财务监控直达学校,有效规范了学校财务管理。”
“以后,坐在省财政厅里打开网络,就能监控全省所有农村中小学的财务账目了。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财务核算、记账、报表将全部在网上运行。学校花钱,只见数字不见钱,所有的收支行为都要通过规范的国库集中支付进行,‘这一招’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被挤占挪用。”谈起“校财局管”,周顺明总有侃不完的“经”。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