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积极做好扶贫助学工作。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近亿元,使10万名职业院校贫困生得到资助。这一举措给贫困学生家庭带来了希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湖北省现有国家级、省级贫困县29个,550万人尚未脱贫,占全省总人口的9%。职业院校的生源有许多来自贫困地区,资助贫困学生入学,是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一项长期工作。为此,湖北省从五项制度建设入手,努力构建职业教育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
一是政府负责制。2004年,省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财政、教育、民政、金融等部门参加的资助贫困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省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制定和经费落实。各地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教育负责组织实施”的工作原则,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二是资格认定制。凡持有《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领取证》,家在农村地区并在农村初中毕业的绝对贫困或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特殊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三峡库区贫困移民子女,孤儿、残疾家庭子女,进入职业院校都可享受贫困生资助。
三是公开承诺制。参加资助计划的学校和政府部门向学生作出四条承诺:凡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一律免费入学;特别困难的学生,减免生活费用;确保受资助学生按志愿选择相关专业学习;确保受资助学生100%高质量就业。
四是检查督办制。每年年底,省政府对各地资助贫困生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对落实好的市(州)、学校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将检查考核情况与当年省级转移支付、职业教育资金、项目以及学校评先进挂钩。
五是跟踪管理制。为每一位受资助学生建立档案,实行三年跟踪服务,关心学生顺利入学,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关心学生高质量就业。各学校也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贫困生思想工作,及时帮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困难。
经过不懈努力,湖北各地结合实际,已探索出多种职业教育扶贫助学模式。
政府直接资助。2005年,省财政调剂1100万元实施“万名贫困初中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其中9000名贫困生每人每学年补贴1000元,1000名特困生每人每学年补贴2000元。各地也相应开展了贫困生资助行动计划。如黄冈市实施的职教扶贫工程,计划10年内在全市100个重点贫困村,每年每村挑选三名贫困户子女进行资助。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方式减轻贫困家庭子女的经济负担。
贷款上学,就业还贷。学生与银行签订合同,申请助学贷款,政府负责担保和贴息,学生就业后逐步还清贷款。2004年,省政府启动湖北外派海员培训计划,近500名来自贫困山区的高中毕业生通过贷款上学、就业还贷模式接受外派海员培训。全省职业院校普遍建立了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等制度。
订单培养、企业资助。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签订毕业生安置合同,按照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培养,企业承担学生的部分学费,并实行“先上学、后缴费”,允许学生以实习补贴或工作收入补交学费。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2月1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