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部行 之六

好政策为中原教育“护航”

  3月13日,细雨蒙蒙,乍暖还寒,记者随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组来到河南省栾川县。实验中学的魏红闯校长乐呵呵地拿着预算表说:“实施新机制后,让我这个当校长的心里踏实多了。减轻了学生家长的负担,学校的整体运转有了保证。学校的90多万元债务,县里也都给还了。今年我还可以申请6万元把教室、宿舍粉刷一遍,7年没粉刷了……”

  教育优先,县政府为学校“卸包袱”

  栾川县庙子乡北凹村完小校长孟建设告诉记者:“作为校长,过去最头疼的就是经费,学杂费收不上来,学校经费不够开支,我上上下下跑,到处化缘,入不敷出。开学时,不少学生因为交不上费就不来报到。学校要去动员,再让教师先垫上钱,弄得一周都开不了课。现在经费有了保障,开学前就都预拨到校了,注册当天就上课。”

  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栾川,基本地貌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人口居住分散。栾川县今年开始实施新机制,中央和地方共投入了433万元,免除了在校生47102人的学杂费;按初中每生每年39元,小学每生每年26元的标准,中央和地方共安排公用经费147万元。县里又专门安排130万元,免除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城镇户口学生的课本费,使“两免一补”的政策惠及更多家庭。

  近年来,县政府还想方设法帮助学校化解债务。谷树森县长告诉记者,2006年,县政府筹措资金近4200万元,全部偿还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建设工程债务。2007年将再投入604万元,对16所学校9500平方米危房进行维修改造。据河南省教育厅的领导说,学校发展所欠的债,政府如数“埋单”,使学校摆脱了债务的困扰,这在全省还是唯一的。

  扩大范围,好政策惠及更多家庭

  新郑市市长吴忠对教育的熟悉程度给记者的印象非常深刻,“新郑市不仅扩大了实施新机制的覆盖范围,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包括城区学校)全部免除学杂费,而且根据郑州市的要求,从今春学期起免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的课本费和作业本费,仅此一项全市就减轻群众负担655.5万元。”

  新郑市龙湖镇林锦店小学地处农村,在校生583人,其中有103名住宿生,李新庆校长介绍说,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是每生每学期115元(每天1元),补助面达100%。住宿生每天交5元伙食费,可以保证吃饱。

  在实施新机制的同时,新郑市还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统筹办学条件和师资资源,加强薄弱校建设,实行“给初中分配名额,为高中均分生源”的高中招生政策的重大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运行机制,得到全市群众的认可。

  同步提高,教师工资津补贴有保障

   提起教师工资,栾川实验中学的数学教师王竹敏告诉记者:“我1988年参加工作,有高级职称,工资比我们县教育局长高。”记者了解到,在栾川县和新郑市,中小学教师工资平均每月高出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100元左右。

  据河南省副省长王菊梅介绍:“河南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实行市、县长‘一把手’负责制,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二是县级政府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留缺口;三是在全省各级财政单设‘财政工资专户’,优先保证教师工资发放;四是建立了教师工资发放监测体系;五是结合新机制的实施,将中小学教师工资和津补贴发放与当地公务员工资套改以及津补贴发放一并考虑、统一实施。”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2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