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还没开学,上面预拨的15.5万元经费就到账啦!我这做校长的,不但不用再为学校的运转资金费心思,而且全学期的办公经费还比以前多了……”一坐定,安徽省和县石扬中心小学校长程谦卫就向我们说起了他感受到的实施新机制后的变化。
学杂费免了,学校学生乐了
中午时分,石扬中心小学里,三三两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在操场上说笑玩耍。几排整齐的教室,与远处的农田和近处的村庄形成了一种和谐之美。20多年来,这所农村学校在程校长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不断改换着新的面貌。而近两年发生的变化尤其让程校长兴奋:“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由中心小学直接管理下面的村小。所以我现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人事和经费管理都更直接了,干事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今年所有学生的学杂费由政府‘埋单’后,又给我们松了一道绑:过去,贫困生的学杂费都是学校自己免,我们有200多位贫困学生,每年要免掉的1万多元全靠学校想办法。现在政府管起了所有学生的学杂费,不用我们再去找钱了,学校的日子好过哩!”
3月6日,安徽各地中小学刚刚开学不几天。国家专项教育督导检查组来到这里,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早春的和风带着“上学不用交费啦”的好消息,吹遍了全省城乡的各所中小学和每个家庭。在每所学校的大门口或显眼处,都贴出了宣传画和收费公示。据介绍,安徽省统一印制了近1000万张宣传卡和5万张宣传画,简单、清晰地写明了国家免、补的项目,在开学前就都发到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和每一名学生手中。同时,省里还指导各市、县(区)教育局给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长写一封公开信,介绍新机制的具体内容,并公布今春开学后不再收费和仍然收费的项目、依据和标准。
城乡同步,省拿大头
用“挤”的精神、“逼”的精神安排好义务教育保障资金――安徽省政府这样要求各级财政。按照中央和地方6∶4的分担比例,安徽省级财政承担了地方应分担40%部分的97.3%,做到了“省拿大头”。而在安徽省,受惠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还不只是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地方财力并不宽裕的条件下,安徽省决定,城乡同步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按照现行财政体制,2007年该省城市免除学杂费所需约3.72亿元的资金,由各地自行解决,省财政对困难地方给予补助。城乡的这一次“齐步走”,使新机制的受益面在安徽扩大到2.4万多所学校993万多名学生。同时,安徽省在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外,还免除了他们的作业本费。这一项,就是3000多万元。
为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安徽省决定从2007年起,集中两年时间,统筹安排中央和省级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并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1亿元打一场“歼灭战”:消除现存304万平方米D级危房(目前均已拆除)。贷款利息由项目县(市、区)偿还,贷款本金由省级财政承担。
省里的决心和力度及行动,基层学校已经感受和“享受”到了。在和县石扬中学,校长操礼明指着一排破旧的教室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县政府就派人来测量评定危房等级了。他们评出两排危房和食堂、厕所,要求学校做预算、报计划,这个春天就开始动工修建。
学校工作步入新轨道
阳春时节,油菜花开得正盛。在安徽省多所中小学,从教师和学生们的脸上、从校园的文化氛围中、从校门口等待接孩子的家长们的话语中,都明显感受到了新机制的施行带来的新气象。
为了确保新机制的顺利运行,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制度,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
“我校2007年度编制预算经费693429.2元,用于人员支出631939.2元,学校可用财力61490元。教育局已经下拨2万元用于学校开支……”在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国贫县霍山,在被青山簇拥的落儿岭中心学校的校长办公室里,校长余玉明说着学校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预算。安徽省由于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从2005年起就开始要求学校编制预算,并一直在组织培训,所以,现在校长们做这件事都不是新手了。今春开学,安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们都比以往更早地拿到了预拨的学校运转经费,因为省级财政承担的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共8.15亿元,已经在2006年年底前就拨到各县市,并要求各县市财政部门专户核算,在春季开学前将资金及时拨付到每所学校。中央财政承担的5.59亿元在春节前也已补助到各县(市、区)。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