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雁门关,白雪仍茫茫。3月7日,塞外的大同市最低气温依然在零下10度,但在寒气之余,记者更多感受到的是新机制带来的喜悦。
新机制的作用就是大
在阳高县大白登希望小学,校长崔整兵拿出学校刚刚收到的拨款通知书向国家专项督导检查组一行展示,拨款通知书上清晰地写着:“现下达2007年第一季度教育转移支付资金52748元,免杂费、公用经费资金89792元……”学校会计杨有宝介绍,新机制实施后,学校一个学期能够增加10万多元经费,这回保证基本的办学是够了。他告诉记者新机制的作用就是大,一开学已经有近50个孩子从外地转学回来了。
而在大白登中学,校长陈国清扳起手指算起了账:“2006年学校所有的办学经费是36.47万元,今年学生人数变化不大,但是经费能有52万元,肯定要比去年强,学校光是公用经费这一块,就比去年增加了40%多。”他介绍,以前学校运转主要靠收杂费,但是每年1/4以上的学生根本拿不出钱来。在陈国清眼中,以前学校是勒紧腰带过日子,现在一定要把增加的钱用好。
在这个国贫县普通农村学校里发生的变化正在整个三晋大地上演。今年春季新机制实施后,山西省共有433.8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享受到免除学杂费政策,占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近八成。据测算,仅此一项就能为群众减负5.62亿元。
我们最看重长远效益
“越是那些原本比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在这次改革当中的感受就会越强烈。”在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眼中,新机制实施的最终目的是逐步确立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通过新制度的确立,为每一所农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大同市南郊区古城中心校离大同市区只有几公里的路途,学校拥有一座三层的教学楼、一栋两层电教综合楼,校园全部进行了美化、绿化。办学条件比起偏远的乡村学校显然要好许多,但是校长古月军认为,学校虽然有一点点小钱,维持运转尚可,但是学校要办购置图书、体育器材这些稍大的事就力不从心了。“新机制实施后,学校一年能增加35000元左右的经费,并且这种增长是长效的,可以说我们学校能够逐步逐步地办点大事了。”校长古月军最看重的是“长远”二字,在这个学期的预算中,他准备拿出一部分资金重点在音乐、体育器材上多花点,因为现有设备已经不太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了。
为了确保新机制在当地落地生根,大同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下发了《大同市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大同市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大同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15个配套文件。“我们要靠制度来保证新机制实施到位,也只有抓细抓实了,才能使好事真正办好,确保学校源源不断地获得足额经费。”大同市教育局局长姜克昭说。
确保每一所学校都受益
新机制的经费主要按照学生数分配资金,小学校、教学点的学生少,得到的资金也少,但是现实问题是它们维持运转成本却高于平均水平,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在新机制实施之前,南郊区水泊寺联校校长王志勇心有顾虑,但在采访中,他说区里在实施新机制中的倾斜性政策打消了他的顾虑。
水泊寺联校的金家湾小学是一所完小,虽说是完小,但是6个年级的学生也不过65人。可是新机制实施的第一个季度,学校就得到了预拨资金3276元。对比上学期,王志勇说他放心了,上个学期,金家湾小学可用的资金统共还不到2000元。“改革后,学校的杂费收入一分都没少,公用经费也足额到位,并且还拿到了区里的倾斜资金,这样算下来,一个学期学校新增办学经费4000多元。”王志勇不无兴奋地说。在新机制实施中,南郊区主动对那些规模小、位置偏的村小、教学点进行了倾斜,并且是从本级财政新安排资金进行补助。
为了新机制的顺利实施,姜克昭大年初二就到教育局上班了,“推行新机制是一件大事、好事,只有抓细抓实,才能使好事真正办好。看到新机制的顺利推进,虽说这个年没有过好,但是感觉很值。”目前,大同已经建立健全各级新机制实施机构,制定了翔实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培训、宣传、督导机制都已建立,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监督管理力度,确保这项政策让更多的人受益。
行进在大同乡间田野,车窗外不时会出现的矮矮的树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树都长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由于缺少雨水的滋润没法长高,当地人把它们称为“小老树”。这里的贫瘠依然让人感慨。但是这个春天行走在这块土地上,心依然是暖的,特别是走过一所所乡村学校,看过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后。因为,这些扎根在塞北高原上的“绿色”,将不再缺少雨露和阳光,他们的未来可以期待。
省长感言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改革,把建立新机制作为推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全省上下积极行动,改革开局良好。2007年全省共有433.8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享受到免学杂费政策,仅此一项就为群众减轻经济负担5.62亿元。
为保证改革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省政府明确提出,确保经费足额到位是此次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求原各级政府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不能撤出、不能减少,要照常安排到位,严禁“挤出效应”;原通过农村税费改革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也要拨入各县设立的账户。同时我省各级政府将以此次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对教育的投入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做到法定“三个增长”,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山西省副省长 张少琴
相关链接
山西免除学杂费和公用经费地方承担的部分省、市、县按照5∶3∶2来分担,3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按7∶2∶1分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每年100元,初中生达到每年142元。经测算,2007年共需安排改革资金10.67亿元(不含中央提供的免费教科书资金8120万元和市、县“一补”资金),其中省级财政将承担1.64亿元,占到了地方应负担部分的50.62%。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