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徐伟奋不顾身冰窟救人的英雄事迹在高校师生中反响热烈,许多大学生称誉徐伟是“当代张华”,是“身边的榜样”。
为更加全面提示徐伟同学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成长轨迹,《中国教育报》今日刊发记者最新采写的报道《徐伟:我们身边的榜样》。
“万一真的上不来,一个换三个也划算”
[故事回放]
2005年12月27日,天气阴暗,刮着凛冽的北风,天津工业大学校园里突然传来急切的呼救声:“救命呀!”“有人掉进冰窟里啦”!刚好路过此地的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徐伟听到呼救后奔至冰窟旁,只见两名少年在冰水中挣扎。突然冰面再次开裂,使他和另一个少年也一同掉进刺骨的冰水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险境,徐伟艰难地将三名少年托出水面,并沉着地帮助他们用手扒牢冰面,而后自己双手紧紧扒住冰缘。用力往冰面上爬,他的双手和胳膊多处被划伤.鲜血直流。徐伟强忍疼痛找到周围一块较硬的冰块死死抓住,用尽全身力气奋力一跃爬上了冰面,并冷静地告诉闻讯赶来的人“不要再过来了,把你们的木棍递给我”,利用这根木棍,徐伟将三名少年?D?D从冰窟中拉上来。三名少年得救了,徐伟筋疲力尽地坐在那里,累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徐伟心声]
小时候我很爱读书,对世界充满好奇,胆子也很大。曾有一次我用鞭炮改制炸弹玩,差点让自己失去了眼睛,多亏有人厦时送我去医院、还有一次因为不会游泳而险些丢掉了性命,也是因为有人相救。这两件事让我领悟了生命的宝贵和人在危机时刻那种渴望得到救助的真切感受。
我是伴随着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长大的,雷锋、徐洪刚、赖宁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早已深深刻在我的脑中,我常时自己说要做他们那样的人。我也曾多次问自己,如果我遇到了这些英雄人物经历的情景,我会怎样去处理?救人的时候我头脑比较冷静,判断比较准确,方法也是科学的,也没有想到害怕,一心就是想着把他们救起来,万一自己真的上不来了,拿一个换三个也划算!
[同学评说]
徐伟所在班的班长李彦:对徐伟的表现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经过三年多的相处,我对徐伟的个性、为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徐伟就是一个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的好学生、好党员!徐伟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贯良好综合素质的积累与体现。
[记者感言]
面对冰冷刺骨的湖水,他没有丝毫地犹豫和胆怯,舍生忘死从冰窟中救出三名落水少年。“这是我应该做的,换了其他同学遇到这样的事也会这么做的。”这是徐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的纯朴、善良让我们感动,相信这份感动一定能够掀起净化心灵的美丽“风暴”。
“艰难的环境恰恰是锤炼意志的沃土”
[故事回放]
徐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以种田的微薄收入支撑全家的生活,家境十分困难。徐伟和哥哥同时在上大学,祖辈种地为生的徐家出了两个大学生,既让全家自豪,又给父母增添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家里实在交不起徐伟的学费了。到学校报到那天,徐伟身上没有一分钱的学费,到天津的路费还是父母想办法凑的。国家助学贷款、学校的“绿色通道”让来自贫困农家的徐伟挺直腰杆走进了大学,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吸收大量的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经过几年的锻炼,徐伟具有了非常强的动手能力和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连续两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和多次社会奖励金,在各种学科竞赛中也多次获奖,并被学校免试推荐为2006级研究生。
[徐伟心声]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做好人、做好事,要感恩图报。拿到助学贷款的那一刻,我激动地流泪了。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哪怕是为别人多做一件有意义的平凡小事,也能够表达自己的一份报恩之情。把社会培我的爱再传播给更多的人。我的家庭很贫困,但艰难的环境恰恰是锻炼意志的沃土,生活上的贫穷并不可怕,精神上的空虚才是最大的贫困。我们不能选择家庭,但是可以选择人生。我觉得贫困的家境不丢人,蹉跎时光、荒疏学业才是一个大学生最无法交代的事情。我要靠勤奋改变困境,用能力战胜贫穷。
[老师评说]
徐伟的专业课教师郑羽:为了探索<万年历>中闰年的计算方法,徐伟自学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难度极大的离散数学;为了弄清楚一个知识点,他去图书馆查找英文文献,把从1969年至今的相关文献全部查了一遍。他看的课外书比较多,总是能给我们的实验带来很多新的思路和想法。现在的大学生中,像徐伟选样品学兼优、踏实读书的人很少见了。
[记者感言]
懂得感恩之情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精神发展的基础,对国家、对学校的报答之情成为他后来积极奉献、奋发图强、村立远大目标的原动力。近4年的大学生活。徐伟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他用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业,还获得了多项奖学金,得到了很多荣誉。这也许就是生活送给他的特珠礼物。
“入党是为了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故事回放]
徐伟在学校有两个重大收获:一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研究问题;二是对党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明确的政治追求。他经历了一个对党、对党员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开始时他觉得不是党员照样可以为人民服务。他的辅导员了解这种情况后,找徐伟长谈了几次,还送给他十多本有关党的知识的资料,邀请他参加党支部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活动。徐伟很快转变了观念,走出了误区,并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申请书,坚定执著地向组织靠拢,去年10月他被批准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徐伟心声]
那次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入地学习有关党的知识,通过学习使我豁然开朗,认识到党的宗旨崇高而实在,历程曲折而光明,党对人民的感情那么真、那么深,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令人口服心服。我明白了加入党组织决不是为了分享她的光荣,而是为了完成历史赋予她的使命。
[老师说法]
徐伟的辅导员王丽清:徐伟是一个理想信念一旦确定就会坚定而执著地追求的人,他自信而谦虚,对自己要求很严。在自己要求进步的同时。还积极支持学院的“党员带班工程”,帮助带班党员丰富班里的理想教育活动,还利用业余时间将申请人的学习材料做成幻灯课件,使他们班的入党积极分子活动内容充实、生动形象。
[记者感言]
在徐伟身上,我们感到一种精神、一种凝聚力,这种精神与每一个中华儿女血脉相连.这种凝聚力正孕育着我们民族无穷的力量。面对生死考验,徐伟毫不畏惧,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对党的诺言。
“把自己的收获让大家分享,心中会有一种成就感”
[故事回放]
2004年寒假,同学们都准备买票回家,徐伟也是好不容易才买到了一张硬座票,这是他上大学以来头一次买到有座位的车票,心里很高兴。在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发现同班的一个女生愁眉苦脸,一问才知道,这位女同学家有急事,却买不到回家的车票,徐伟主动把自己的车票让给了这个同学。当别人问他“你怎么回家”时,徐伟笑着说:“等过几天学生潮过去了,车票就好买了,只不过是晚回家两天而已嘛。”后来大家才知道,他在火车上站了整整14个小时才到家。
[徐伟心声]
我愿意给大家做事,哪怕是“替同学打壶水,为集体跑趟退”的点滴小事……曾有朋友劝我说,现在人与人之间都是竞争的关系,别太傻了。不过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有竞争更有合作,即使在竞争中,我也坚信,诚恳厚道、正直谦让的人品一定比自私狭隘、斤斤计较的品质更有竞争力!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在帮助别人时,我能体会到社会对我的需要,把自己的收获让大家分享,心中会有一种成就感。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品格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细微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只有在平凡中才能看到一个人真正的品格;只有从身边点滴做起,把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不断沉淀,才能成为品格。许多当代大学生在人格塑造的时候会有虚化的表现,理性层面和行为实践层面脱节,追求完美的理想,说起大道理夸夸其谈。但一落实到具体的事情,就表现出不稳定。徐伟的人格品格是无时无刻都在体现,在不同情境下都体现,这与他平常点滴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记者感言]
今天,有人把学雷锋做好事当作过时和迂腐,而徐伟却默默无闻地坚持为大家服务;有人因贫困而怨天尤人,而徐伟却自强自立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徐伟的身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优秀品质,昭示着一名大学生共产党员的境界和胸怀。我们为有这样一名信念坚定、志向远大、发展全面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更有信心和责任培养出更多徐伟式的优秀大学生。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2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