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硕,生于1920年9月,1941年3月毕业于长春医科大学,是我国解剖学专家。生前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专家组组长,《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曾任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解剖学专业组组长。他长期坚持“镇痛机制的神经学基础”研究,发表论文约120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先
学科建设的“三个台阶”和“三个孩子”
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北人民医药专业学校(第四军医大学前身)组建,从长春医科大学毕业的李继硕积极响应党的召唤,毅然参军,面对无实验室、无资金、无老师、无资料、无技术,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的状况,挑起组建解剖学教研室的重担。
李继硕常说,解剖学是医学学生学习的基础。人们公认的名医名刀无不得益于扎实的解剖学根基,医生如果缺乏对人体自身组织结构及其相关科学的深刻认识,怎能治病救人呢?所以,把解剖学科建好建强,为医学生成才搭建厚实的平台,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李继硕提出将学科由“单纯的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由单纯的形态学向综合的神经科学转变,为解剖学的发展设计了三个台阶:从单纯的形态学到离子通道和跨膜信号转导的探索,从中找到深入研究的线索;由这些线索开展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他以探索镇痛机制为目标,以内脏初级传人途径为突破口,发现了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填补了国际解剖学界百年空白。
人们都说李继硕在学科建设上有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标本陈列馆。这是他和同事们花了50多年时间建成的,这里拥有1420件标本。从陈列馆的整体布局到每件标本的具体摆放,都是他精心设计的。第二个“孩子”是《神经解剖学杂志》。他经常凌晨4点钟起床,拿上放大镜改稿、校稿。每一篇稿件,他都要反复看八九遍,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并给每一位作者写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巴掌大的新华字典早被他翻得字迹模糊。该杂志已被评为源期刊、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向美国、日本等国发行和交流。第三个“孩子”是解剖技术楼。3年前,82岁高龄的他刚刚做了腰椎和颈椎两次大手术,但从项目审批通过,再到筹集资金、设计图纸、监督施工,每个环节都凝聚了他的汗水和心血。
导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李继硕常说:“导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在学子面前,他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
上世纪80年代末,在社会上下海热、经商潮的冲击下,校园里不少人嫌搞基础教学研究辛苦又不挣钱,有的想下海,有的找关系要求转到临床科室去。李继硕教育大家,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他说:“墙外固然诱人,校内同样有宏伟的事业,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应该无怨无悔。”
李继硕不仅关心学生的理论学习,还特别关心他们的实验进展,经常到实验室现场指导。史娟回忆说:“记得硕士研究生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为写好毕业论文,我要做大量实验,之前的结果又不理想,当时十分焦急。有一天,教授早早地出现在实验室,他边调试显微镜,边准备实验动物,看到我来了,微笑着说‘今天我来帮你找找问题’。我给教授搬来凳子,他却不坐,站在我身边看着我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授一会儿拿放大镜凑到显微镜下观察标本,一会儿又亲自帮我推针。就这样,教授陪了我整整5个小时。”
“士兵的岗位是阵地,教师的岗位在讲台”
李继硕忠诚于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一生都在三尺讲台上演绎着生命的精彩。2000年冬天,由于感冒引发肺炎,李继硕一连输了几天液也没退烧。眼看快到上课时间,教授急了,一再催促快一点输。
护士知道他血压高,劝他不要着急。可一转身,他就自己将输液阀开到最大,护士发现后调到合适位置,可护士走了他又调了回来,就这样反反复复,后来他硬要拔下针头,助手连忙劝他:“您这样很危险,已经有人代课了,您就安心治疗吧。”教授一听着急了:“士兵的岗位是阵地,教师的岗位在讲台,我们当老师的怎能轻易放弃讲台呢!”他一把将针头拔了下来,摁住渗血的针眼,拖着虚弱的身子,径直走向教室。
就如何授好课,
李继硕上课历来以“形象好、口才好、板书好”倍受历届学员的称赞。2000年9月的一天,听说教授又要给本科生上课了,只能容纳200人的教室挤进了300多人。当李继硕伴着上课铃声,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大家惊呆了,教授脖子上竟然带着硬硬的脖套,原来他是刚刚做完颈椎治疗就走上讲台的!片刻的沉默后,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李继硕总是忘我地工作着。几十年来,他常常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星期天和节假日从未休息过,一年要干两年多的工作。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先是患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压迫脊髓,使他左手活动受限,常常头疼、肩背痛。相继又患上了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
2004年年初的一天,
去年2月,李继硕被迫住进了西京医院。这次住院,他和往常一样,又带了一大堆稿件和书籍,病房又成了他的第二个办公室。当他的学生、二级教授饶志仁去看他时,只见他一边打吊针,一边握着放大镜,专心致志地修改着《神经解剖学杂志》的稿件……随着病情的恶化,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