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泸州市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成效显著

2005-09-12收藏

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2005年9月12日

  今年,四川省泸州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教育治乱专项行动。在治理过程中,他们加强宣传,强化监督检查,完善制度,严格纪律,敢于碰硬。经过集中整治,教育乱收费的“死角”得到清理,治理工作收到良好成效,在近期开展的“教育万人评风”问卷调查活动中,人民群众对治理教育乱收费效果的满意度达到97%。泸州市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
  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刹教育乱收费歪风
  ??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治乱舆论氛围
  ??
  2月3日,在泸州市委的统一部署下,《泸州日报》公开发表《泸州市物价局关于在“保先”教育活动中认真开展对中小学乱收费进行专项治理的紧急通知》,并将收到的反映某小学乱收费的信件见报,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在全市引起了广泛关注。
  ??
  3月8日,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建市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教育行风建设及治理教育乱收费动员大会,各区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教育系统全体教职工近5万人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收看了大会实况。会上,泸州市委书记痛陈教育乱收费的危害,点名批评了几所有乱收费行为的学校。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部分示范性中小学校在《泸州日报》等媒体上公开向社会作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严格按标准收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承诺。市内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开辟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专栏,对治乱工作进行高密度、高强度的跟踪报道。
  ??
  各县(区)学校和直属学校均在校内醒目的地方放置了警示教育牌,内容是:“泸州还不富,市民还困难,请别乱收费”(城镇学校);“泸州还不富,农民还很穷,请别乱收费”(农村学校)。按照市委的要求,有关部门联合制作了电视专题片《还校园一片干净土》,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治乱舆论氛围。
  ??
  (二)认真开展检查,畅通举报渠道
  ??
  春季开学前,教育行政部门及时给学校敲响警钟。开学后,泸州市组织市、区(县)两级物价、教育、纪检等部门,对全市学校进行拉网式大检查。从市属学校查到农村中小学,不遗漏任何一个校园,不放过任何一笔帐目,查清了每所学校的每一项收费情况。
  ??
  有关部门畅通举报渠道,公开了举报电话,对群众举报收到必查,查必有果。2005年春期,市教育局共收到群众咨询、举报学校乱收费问题的电话750个,接待群众来访105人次、处理群众来信96件,回复上级转办的信访件30件。
  ??
  (三)严格责任追究,加大查处力度
  ??
  按照市监察局、市教育局制发的《教育乱收费责任追究及惩处办法》,泸州市对乱收费的案件做到坚决处理,决不姑息。截至目前,全市共立案查处2004年秋期以来教育乱收费案件60余起,清理清退了2004年秋期以来中小学违规收费1453万元和应退未退的代管费1080万元。有28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有11名校长、2名副校长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对部分学校的违规违纪行为在市级新闻媒体上作了通报。
  ??
  二、立足长远,健全防止教育乱收费的有效机制
  ??
  (一)整和部门力量,形成综合治理运行机制
  ??
  泸州市教育局、市监察局等七个部门建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高中收费补课的规范化问题。联席会议还制订了示范学校的标准和管理办法,要求全市中小学积极开展创建“教育收费市级示范学校”工作。市教育局把“收费市级示范学校”作为学校评先选优的必备条件。
  ??
  (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
  市委、市政府采取措施,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一是清返旧账。采取市财政专调资金和由市财政提供贴息、区县进行融资的办法筹集资金,逐步解决历年财政对教育的欠账。今年1―5月,市财政共调拨教育专款3250万元,用于解决历年教师工资和部分教育专向经费的拖欠。二是保障教师待遇。将教师工资按照教职工增长、晋级等因素列入年初预算,并全部进入区县财政直拨。从今年起,教师地方保留津贴77元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三是保障学校运转。今年学校公用经费共1024万元,各区县生均公用经费至少达到小学10元/年,初中20元/年。四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市今年有1.4万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1.1万学生享受免杂费,还有部分住校学生享受生活补助。五是落实责任追究制。从今年起,各地教育经费如果再发生新的当年拖欠,将追究区县长责任。
  ??
  (三)严格规范普通高中择校生招收办法
  ??
  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严格实行国家规定的“三限”(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政策。全市公办普通高中招生实行“统一计划、统一宣传、统一报名、统一填报志愿、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包括择校生)、统一学籍、统一纪律”的“八统一”政策,坚决制止招生乱收费,坚决避免恶性竞争。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