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了“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重要论述。教育部于3月13日向全国教育系统发出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的号召,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对北京教育系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了多次指示,近期又做出重要批示:“北京市大中小学掀起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热潮,群众中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工作非常扎实,使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议进一步加强领导,将这项活动引向深入……一要更生动,二要更深刻,要通过工作使‘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里去。”北京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3月13日中午,市委主要领导刘淇书记以及家骐、善璐、赴朝等在一起讨论北京市如何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并对教育系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了专门布置,刘淇书记以及善璐、赴朝同志还对《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第390期)“胡主席提出‘八荣八耻’引起各界热烈反响”一文做了重要批示,指出教育系统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带头开展好学习教育活动。3月14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以及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市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3月15日上午,刘淇书记在北京市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还专门强调,“要把倡导‘八荣八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积极推进首都北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实践。”
在教育部和市委领导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高度重视、率先启动,积极组织、营造氛围,创新形式、确保长效,在北京教育系统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精神的热潮。总体来说,前一阶段的工作有几个特点:
一、启动比较早。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师德建设等工作都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在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以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就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积极筹划,率先启动。于3月13日下午与国家教育部联合组织首都大中小学教师专家召开了“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座谈会”,研讨学习心得体会及贯彻落实的工作安排。
向北京市委领导汇报组织学习情况,沟通学习贯彻的工作安排,并提出了“五个一”(即组织编写一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通俗读本,组织创作一批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新童谣,集中印制一批“八荣八耻"宣传画,各学校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教育活动计划,组织每个班级开一次主题班会)、“五进”(即推进“八荣八耻”进班级、进活动、进网络、进教材、进课堂)、“四入”(即推进“八荣八耻”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工作重点。
于3月13日下午下发了《关于在北京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通知》,全面部署北京教育系统学习贯彻活动,并于当晚设计印制第一批“八荣八耻"宣传画,于次日就将宣传画送到了部分中小学,受到了中小学师生的热烈欢迎。
由于启动快,部署早,北京教育系统迅速形成了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
二、抓得比较实。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按照“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结合实际,以“五个一”为工作抓手,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一是将学习教育活动纳入到教育系统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学习中,于3月14日召开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于3月17日组织各区县主任召开普教系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讨会;于3月23―25日举办全市中小学德育管理干部研讨班,引导区县和学校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各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都召开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专题学习,交流心得体会,研讨贯彻落实工作计划。
二是将学习教育活动纳入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课堂,于3月16日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家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深入研讨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专项工作;于会后组织力量编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通俗读物,推进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结合廉洁教育试点工作,推进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以“八荣八耻”荣辱观为重点编写《大学生廉洁教育读本》;于3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举行“八荣八耻”教育内容进课堂观摩研讨活动,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课程目标之中;昌平区教委召开全区德育干部会,在德育教师中组织开展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活动;东城区组织编写了“蓝天使者知荣晓耻”教材;平谷区发挥校本课程作用,在班主任生活指导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三是将学习教育活动纳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自我教育中,于3月14日、15日先后召开了首都大学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座谈会、“走近高中生,共学荣辱观”座谈会,由首都学生代表向全国青少年学生发出学习教育活动的倡议,并举行了签名仪式。
三、宣传动员比较有力。
为了确保学习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同志反复强调,要在全体大中小学师生中推进“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认真贯彻,广泛宣传动员,以入脑、入心为目标,从入眼、入耳着手,积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良好有利的舆论氛围。
一是积极组织学校充分利用闭路电视、广播台、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阵地,进行宣传动员,于3月14日一16日将3万幅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画送到大中小学校,用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推动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市教委在“五个一”的工作要求基础上,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围绕“八荣八耻”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说一首新童谣,唱一首校园歌曲,参加一次科普活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社团活动,写一封给家长的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组织大学生积极创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漫画、黑板报绘画,创办文明道德专刊,参与荣辱观展览活动等,形成了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强大声势;西城区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寻找身边的荣辱一一中小学生眼中的美丑”和“小事中的光荣一一讲述中小学生自己的故事”等自主教育活动。
三是积极开展典型宣传,在继续做好向孟二冬同志、王选院士等先进人物学习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以前在媒体中广泛报道的优秀大学生群体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挖掘北京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秀学生个人和集体典型,切实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师生员工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
四、方法载体有所创新。
学习教育活动重在贯彻落实,取得实效。为此,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积极创新宣传教育的载体和方法,增强了学习教育活动的渗透性和吸引力。
一是与新童谣、新校歌相结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与宣武区教委共同面向全市小学生推出新创编的8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新童谣,并于3月14日在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举行“唱童谣知荣辱促成长”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诵读童谣、校园短剧、诗歌朗诵、舞蹈、三句半、快板、京剧等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于4月6日举办了“我和家长共学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活动,组织学生结合“八荣八耻”内容与家长共说一首新童谣、写一封给家长的信,推进学生与家长共同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的道德观,此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50万册新童谣也已免费发放到全市小学生手中。西城区三十五中学还创编了“八荣八耻"歌,并且在全校师生中传唱。
二是与网络宣传教育相结合,于3月17日开通了北京教育系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网站,设立了中央精神、学习心得、工作动态等专栏,及时总结交流北京各高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工作信息;在数字德育平台上设立了荣辱观教育专题性窗口,开设“童谣集萃”、“动漫天地”、“影视屋”和“我身边的故事"等栏目,为全市中小学搭建网上宣传、交流、展示平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积极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网络征文、BBs讨论、FLAsH作品创作等活动,实现网上网下学习的互动;石景山区组织“八荣八耻"网上大讨论,并将涉及“八荣八耻”教育的优秀课件、视频资料等上网共享。
三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打工子弟学校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讲活动,受到了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各区县教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讲实践,东城区以“蓝天工程”为载体,组织“蓝天使者”宣讲团和实践团宣讲“八荣八耻",大兴区在兴华大街建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里和谐示范带”,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地。
五、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为了避免学习教育活动“走过场”、“一阵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积极组织力量,抓紧研究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注重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学校师德规范、学生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体系中。
推进中小学建立在校生每学期至少参观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的社会实践制度;结合制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规程》和《北京高校教师师德规范》,增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在制定《北京高校师德建设行动规划(2006―2010)》中渗透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结合落实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把“八荣八耻”作为教育和管理高校学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各区县也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制度建设。大兴区教委明确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本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门头沟区教委成立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研究力度,在中小学设立德育成果奖,设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课题,积极组织大中小学相关研究力量开展理论研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