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高校学生辅导员群像扫描

把“双肩挑”看作一种光荣使命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锦贵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锦贵:把“双肩挑”看作一种光荣使命

[王锦贵故事]

  王锦贵常常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两位辅导员,一位女老师就像母亲照顾孩子一样,从各方面精心呵护着学生;而另一位老师关于艰苦奋斗的教诲不仅融入了王锦贵的生命和生活中,还成为他日后经常向学生念叨的重要话题。

  王锦贵从1982年起担任本科生辅导员,还做过系团委书记、主管行政和科研工作的副系主任,2004年他又开始担任04级研究生辅导员,无论做什么工作,他一直痴心于在工作中实现德育的要求和目标。

  作为研究生辅导员,王锦贵坚持的原则是“抓大放小”。他对记者说:“所谓‘放小’,是指选拔有热情、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同学担任班干部,放开手脚让他们自我管理;所谓‘抓大’,是指辅导员要提升高度,重点关注和解决学生思想层面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独生子女一代的行为观念特点,年轻人对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态度,研究生就业选择中的人生取向等问题,王锦贵很早就开始思考,并成为他工作中的重点。

  解决问题时,他更多地是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调动60年的人生阅历和体悟,在对话和沟通中完成对学生的教导。他带的博士班里有一个女生,一度神经紧张、失眠、精神不振,了解后得知,她是基于学习、工作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所致。王锦贵多次和这个学生深入谈心,从鼓励和赞赏的角度告诉她是多么的优秀,同时安排周围同学对她多加帮助和关爱。

  在2005年年底举行的北京学术前沿论坛上,王锦贵没有讲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是以《必须端正苦难观--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压力解析》为题,关注大学生精神压力的疏导问题。这在当时引起一些业内人士的惊讶与不解,从他们的角度看,这些工作似乎是“不务正业”。但是,王锦贵坚定地认为,他所做的一切应该都是非常重要的“正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研究生群体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辅导员一定要有宏观视野上的深层次理论研究,才能做好工作,才能真正抓到点子上。

[王锦贵心声]

  长期以来,个别专业教师认为,自己只是负责学生教学和科研训练,至于思想政治教育,那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和党团组织的事情,和自己无关。我个人觉得,这种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1200年前,韩愈就在《师说》中明确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看来,“传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韩愈将它置于首位,显然看得比“授业”还要重要。至于“解惑”,不会有谁否认这同样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任务。可是“解”什么“惑”呢?其中固然有专业领域之“惑”,但更多、更重要的,则是事关人生选择、道德抉择和价值取向等思想层面之“惑”。因此,对一个大学教师来说,应该把“双肩挑”看作一种光荣使命,在思想教育、专业教学、指导科研三方面都尽到责任。

[书记点评]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王锦贵作为一名承担着繁重教学科研工作的教授、博导,在表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平的同时,关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他对学生有着深沉的爱,在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观念、意志情感等诸多方面理解学生的需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所有的专业课教师、任课教师都能够像王老师这样深刻全面地理解教育内涵,真正做到全员育人,那么我们培养人才的效率、人才的质量肯定会大不一样。要像王锦贵老师这样站在整体教育设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和其他教育环节相配合,这样对学生来讲是最有益处的。

[记者感言]

  王锦贵老师把思想教育放在和专业教学、指导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他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教书育人的情怀,不仅学问做得好,人品也堪为学生楷模。因此,他常说的一句话“你的论文可以质量不如别人,但必须保证是你的论文”已经为他每个学生所熟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有一句名言:“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王锦贵正是以此为理念,使高校教师诲人不倦、矢志育人的精神传统在时代大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4月30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