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高校学生辅导员群像扫描

周记一笔一画渗透着对学生的爱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任重书院学工组长包涵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任重书院学工组长包涵:周记一笔一画渗透着对学生的爱

[包涵故事]

  2001年,包涵开始正式担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2001级的辅导员。在学生正式报到以前,包涵问了自己几个问题:在你大学四年求学生涯里,最想从辅导员那里得到的是什么?今天你又想用怎样的方式教你的学生?学生们喜欢用怎样的方式和辅导员交流?怎样才能开展真正适合他们、对他们有引导作用的思想政治工作?

  带着对学生的关爱和对辅导员工作的憧憬,2001年9月16日,包涵写下了第一篇辅导员周记,用文字和学生进行深刻的交流。她这样写道:“明天,当你们开始第一天的大学学习之后,也就是你们走进自己的梦想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之后的每一步和你们过去的每一步一样的坚实沉稳,一样的信心百倍。”这是她对她学生的第一次鼓励,也是对自己的第一次勉励。

  刚开始时,学生主动反馈并不多。写了一段时间后,包涵曾经犹豫是否要停止写周记。就在这个时候,学生们用一个特别的标记给了她鼓励。他们在自主策划的年级宣传栏上用区域颜色特别留出了一个空间,专门用来张贴包涵的“辅导员周记”,而且印刷标题所使用的字体也和她平时使用的一模一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让包涵很激动――周记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一次,包涵从侧面了解到一个本来生活挺简朴的贫困生在国家奖学金下发后经常请同宿舍同学出去吃饭,于是她写了一篇周记,从设立国家奖学金的原因讲起,特别讲述了艰苦朴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周记登出后,包涵收到了那位学生的电子邮件,在检讨了自己出于虚荣心而经常请同学吃饭的做法后,最后一句写着“谢谢老师用这样的方法来提示我。”出乎包涵意料的是,她还收到了这位学生同宿舍同学的短信,短信说:“老师,我们以后都会注意生活节俭的。”

  包涵坚持每周给学生发布一篇周记,到2005年7月学生毕业为止,共撰写了辅导员周记150余篇,累计12万余字。厚厚的周记本见证了她对学生深情的关注。当问及周记最重要的作用时,包涵笑着说:“最关键的就是从学生的想法出发,给他们一定的选择空间,而我又可以圈定这个空间的范围,使得沟通能够成功完成。”

[包涵心声]

  回首4年的辅导员生活,学校“人才工程”队伍良好的梯队结构和“传、帮、带”的氛围使我获得了充分的经验指导,而系统科学的辅导员专业能力素质培训则赋予了我更加开阔的工作眼界和更加开放的工作思路,教会了我从生活之中发现,从细小之处入手,春风化雨般地用“心”来教育学生。从中,我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指引者,成长成才的导航人,担负的是一项极具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工作。从对学生的盲目爱护到理解关爱,从对身份的盲目自信到重视责任,从对工作的简单摸索到研究创新,周记的一笔一画渗透着我对那一群可爱学生的爱,工作的每日每夜表达了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他们成长的努力。

[同行点评]

  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学部辅导员徐启东:包涵采用周记的方式,以信息栏、电子邮件为有效载体,4年来坚持每周都和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文字交流,由一种责任变成一种习惯,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它引发了我们积极思考,对我们加强和开展学生工作有很大的启发。“真世界、真性情、真心话”是包涵辅导员工作的感悟,让学生了解社会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让学生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进行人生规划,这也是我们作为辅导员的切身体会。爱学生,才能无怨无悔地投入;尽责任,将爱心深化为对学生的引领;用智慧,通过不断创新使教育发挥更大效用。

[记者感言]

  辅导员包涵的周记已被许多学生视为“共同财富”。她所带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但至今都与这位年轻的“姐姐”辅导员保持着密切联系,这让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究竟该怎样架起一座“心桥”,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抵达”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唤起了学生阅读时候的共鸣,让关注始终存在。包涵的成功表明了这是一个需要用平等姿态和创新手段与学生充分沟通的“激情”年代。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4月30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