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沈阳市民都还记得,几年前,每到升学时,家长们都倍受煎熬,为给孩子选择一所好初中不遗余力。因为当时沈阳市5个城区中,每个区的好学校屈指可数。进去,非常难;进不去,实在不甘心,因为学校之间差距太大了。
然而,与几年前“择校”的火爆场面相比,近两年沈阳的初夏很平静,就连一向敏感的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今年沈城择校静悄悄”。
改造薄弱校让孩子们都能上个好学校
其实,每逢一年升学时,与家长们同样心绪难平的还有沈阳市教育局的领导班子成员,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带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早在1996年基本完成“两基”任务后,沈阳市就着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进行了两轮薄弱学校改造工作。但是校际之间的不平衡并没有彻底解决,“择校”现象愈演愈烈。
这令沈阳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必须通盘考虑,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接长全市教育这个“木桶”上的“短板”。
2003年6月,市教育局作出对薄弱学校进行第三轮改造的决定,在市内五区遴选出22所薄弱学校,确定为城区改革试点学校。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薄弱学校改造,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都能上“好学校”。
这次薄弱学校改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动作。沈阳市教育局局长李梦玲回忆说:“当时市教育局能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用上了。”
首先是财力的集成。市、区两级政府均列出专项经费,市政府给每所学校每年资助20万元,各区以不少于这个数目进行配套。两年时间,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8000多万元,每校平均得到350多万元。
凭借大投入,22所薄弱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教学设备、现代信息技术全部更新,理化生实验室全部得到改造。新建塑胶跑道、充实图书、接通教育信息网……两年内22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双高普九”标准。110中学一位退休教师看到学校的变化后十分激动:“没想到学校这两年的变化比以前20年的变化都大,这是我们这代人无法想象的。”
其次是智力的集成。沈阳市教育局为22所学校重新配备了得力的领导班子。经过层层选拔竞聘上岗的22名优秀校长在当年秋季开学前全部到任。他们当中集聚了经验丰富的市区教育专家、劳动模范、教学新秀、优质学校领导等。这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校长队伍,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想规划设计学校发展蓝图,带领干部教师努力开拓创新,很快就使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与此同时,沈阳市教育局从优质学校选拔出100多名优秀骨干教师,派到22所学校任教,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教学带动和示范作用。22所学校也通过实施教师聘任制,整合教师资源,提高了师资队伍质量。沈阳市教育局还组织专家对22所学校进行“会诊”,然后根据各自实际,对症下药,分别制定出学校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
此外,沈阳市坚持就近入学、对口直升的政策,严格控制“择校”行为,保障“学苗”分布逐渐均衡,使改革试点学校的“学苗”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九年一贯制找寻农村教育发展突破口
经过三轮薄弱学校改造,沈阳市城区间教育均衡已初见曙光,但城乡间教育差距还是很大。从2004年开始,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大规模兴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并以此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沈阳市共有119个农村乡镇。按照沈阳市委、市政府的规划,3年内要结合布局结构调整建设10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每所学校投资按照1000万元计算,100所学校需要投入资金10亿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沈阳市建成了39所平均可容纳1300人以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现在,在沈阳农村很多地区,最好最美的风景是九年一贯制学校。
两年前,新民市新农村镇全镇还没有一栋二层以上的建筑。自从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四层小楼拔地而起,就天天有周边地区的农民来观看。
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在一天天改变,但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不小。沈阳市教育局决定全面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这个举动绝不是“水过地皮湿”。按照沈阳市教育局的安排,每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都与城市一所优质初中和一所小学结成了“手拉手”对子,对口支援不少于6年。
“手拉手”活动主要以教育教学管理、干部教师交流、师资培训为主。2005年9月,沈阳市教育局从城区选派42名校长、教师进驻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保证每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有一名优质初中的校级干部直接参与学校管理,有优质初中和小学骨干教师各一名直接从事一线教学。
除了向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派驻城区教师外,沈阳市还从2004年起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专项投入,当年达到500万元,次年达到700万元。今年上半年,该市又启动了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进修”计划。凡是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都向城区对口“手拉手”学校派送校级干部一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各一名,时限为一个学期。该市还为“手拉手”学校配备了同步视频系统,使双方实现教育信息资源“零时空”共享。
老百姓认可上哪个学校都差不多
城区内均衡――抓薄弱校改造;城乡间均衡――抓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记者身居沈城多年,切实感受到沈阳市教育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仅仅两年时间,22所改革试点校的改革成果便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人们开始把对这些学校的失望情绪转变为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热情期盼。2005年中考,这些学校有四成学生升入省、市重点高中,从此结束了中考“剃光头”的历史。学生被分到这些学校不再感到难堪、伤自尊。
在这样的背景下,沈阳市委、市政府又因势利导,在2005年下半年将其余24所薄弱初中纳入综合改革之列。同时还将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向下延伸至小学。目前,该市有46所初中、60所小学正在进行综合改革,不久的将来,他们薄弱的“帽子”将被彻底摘掉。
“学校都不错,上哪个学校都差不多。”这是如今沈城家长的普遍心态。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不仅初步改变了农村教育“散、小、弱”的状况,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工作有了劲头,家长和学生看到了希望。
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沈阳已经作为一项“工程”在实施,这个工程的目标是,到2007年基本构建起资源均衡配置框架体系,2010年在义务教育领域内实现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和教育经费配置的基本均衡。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6月1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