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大学是社会的良心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大学永恒的主题。而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人文精神缺失,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依赖,强化了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认知,物质至上的功利泯灭了青年人尝试更广泛和更深层思索的动机。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着眼,重视人文精神教育,通识教育乃是对人文精神缺失的强力反拨。人文关怀应成为青年的习惯。通识教育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研读经典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了解人生与社会培养学生独立的意识和批判的精神,养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

  第二,创新动力不足。应试教育压制了学生探索的兴趣,独生子女家庭“爱的负担”,制约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发展。苏步青先生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独树一帜,受到多方推崇;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的是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胡适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是培养两位物理学家:饶毓泰、吴健雄。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绝动力源泉。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指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对专业以外的学科具备必要的常识,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做一个完整的现代人,并具备综合判断的能力”。

  第三,素质结构失调。社会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需要有知识宽度、学习能力、健全心智、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人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结合,成为贯彻着博雅精神的专业教育:严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分享某一领域精神和智力活动的经验,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通识教育为实现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和谐提供途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选择,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21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