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需要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有充满活力的团队孜孜以求地开展科学研究,有规范合理的体制机制将研究成果有效地实现转化,这是大学服务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理想状态。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虽已议程过半,但对这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却是中外校长们热衷探讨的话题。在几天的交流中,上海以“校区、园区和社区相互联动”为理念进行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引起了高度关注,“三区联动”的创新做法被认为是找到了中西方模式的“中间地带”。
一个创新理念的提出
什么是“三区联动”?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的提法简洁而明了:把大学校区建设与科技园区发展、公共社区管理相结合,以大学校区为中心,科技园区为基地,公共社区为依托,进行资源共享、融合与转换,按此原则调整高校布局结构,从而服务于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施。
事实上,“三区联动”理念是在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10年前,由于大学扩招带来的校舍压力,自然要采取征地的方式拓展校园空间,以满足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大的需求。然而,在征地建设之初,随着第一批高校的入驻,一个可喜的现象发生了,新校区所到之处,对该区域的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乃至和谐的人文生态形成,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2+X”,是上海对这一轮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形象归纳:第一个“2”代表东西相对的以复旦大学为首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和以交通大学为首的闵行科技创新区;第二个“2”代表南北相对的松江大学城和南汇大学城;“X”表示建设多所特色高校。“十五”期间,围绕这一格局,上海高校基本完成了从分散不均到形态上的物理聚合。截至去年,中央在沪直属高校和市属高校校园占地面积已由16600亩调整扩大到37700亩;校舍建筑面积也由742万平方米增至1308万平方米。
通过近5年的摸索与研究,上海高校的布局结构调整已主动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生产力转换、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系统地规划在一起,从而真正确立了“三区联动”的核心理念。
沈晓明告诉记者,这轮布局结构调整完全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而展开,同时兼顾不同高校的实际和区域特点,优化一系列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增强高校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贡献力。说到底,就是要让物理聚合变为产生化学反应。
记者了解到,此轮调整涉及到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等数十所高校;覆盖了杨浦、松江、闵行等近十个区县;需要协同合作的部门有教育、科技、计划、经济、建设、国资、财政、规划、房产资源、城市交通等,因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在推进的过程中将充分体现出政府的整体规划能力和主导决策魄力。
2003年12月16日,中共上海市委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推动以复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此后,上海市委、市府连续召开了8次“推进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专题联席会议”。大家逐渐意识到,此轮布局结构调整体现了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轨过程中大学角色的转变;由地域性融合走向吸纳和培养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及增强人才创新能力的“血缘性”融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合理化,使大学日益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联系世界、推动社会科学经济文化发展的“智慧之源”。
城市的大学 大学的城市
城市的大学,大学的城市,“血脉相连”滋养着城市,滋养着大学。
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
包括复旦、同济在内的11所高校,2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00多家科研院所“落户”杨浦区,它们与40多位两院院士、9000名大学教师、13万在校大学生一起构成了“知识杨浦”所拥有的雄厚的智力财富;
在闵行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每年都有上千项科研项目和近千项发明专利,极具市场前景和产业化价值,而紫竹科学园区作为自主创新实践基地和研发机构聚集地,为这些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支撑;
在嘉定区,依托同济大学优势学科推动着“汽车嘉定”建设步伐,学校在该地区已形成我国汽车和轨道交通产品开发的特大型科技研发平台,总投资额达到800亿元;
在奉贤区,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大、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正建新校区,利用大学园区优势学科和人才资源,该区将成为化学工业园区,并同时开发地区优质海滨旅游资源,带动小城镇社区发展;
上海海事大学与上海水产大学毗邻而居,共同在南汇区临港新城“注册”。前者以“零租金”的形式引进世界著名航运企业建研发中心。后者与临港新城物流、航运、海洋产业发展对接,“建设成为水产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活力四射,原因就在于上海已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为“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注入新内涵。社区是“形”,校区是“魂”,而园区则是“经络”,当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影响,真正形成整体,就能真正实现大学与城市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中的综合效用最大化。
沈晓明这样解读在“三区联动”的格局中,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大学校区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的职能,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的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公共社区承担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交流、休闲的生态、社会环境。三者之间以大学校区为核心,以科技园区为基地,以城市公共服务为依托,以资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转换为特征,以促进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宗旨,推动高校与城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突破观念的藩篱,由单打独斗的科研攻关转变为欣欣向荣的创新联盟,人才、信息、资金形成一潭活水;政府、高校、企业托举多赢局面。一个共识已经明确:只有将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高校才有旺盛生命力。
结合区域定位和高校特点的不同模式
高校布阵嵌入上海城市发展的“棋盘”之中,组成了不同模式共存的精妙“棋局”。
模式一:“知识杨浦”从传统工业中升级换代
入驻上海市杨浦区高科技园区刚两年,复旦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就从学校“三产”的一个小小设计室,发展成年收入2000万元的集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为一体的中型企业。而它的“邻居们”,包括复旦微电子、复旦振华等许多源自各大高校的企业,也都在高科技园区中“茁壮成长”。
杨浦区与高校之间实现校区、园区和社区的“三区联动”,给区内17所高校的研发带来了新的动力,而同时,作为老工业城区的杨浦区,则从传统工业中升级换代,成为一个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创业的中小企业集聚区。
杨浦区集中了17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但过去,高校习惯于关起门来搞研究,很少考虑到打破学校的围墙,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建设中。确立“三区联动”思路以后,杨浦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服务、科研成果孵化、设计与研发等知识产业,逐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该区将高科技园紧密依托复旦等高校的优势学科,走产学研道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反之,科技园建设也促进了大学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科技园使教师更便于凝练适合社会实际需要的研究方向。
为了使“三区联动”顺利进行,杨浦区还重点打造知识产权、研发、创业投资、人才、信息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今年3月,杨浦区又联合区域内高校,共同成立上海教育服务园区,构建从学历教育到终生教育、集传统和现代手段于一体的教育服务业高地。
模式二:紫竹科学园变身“聚宝盆”
国内“重量级”柴油机生产厂家――广西玉柴集团与上海交大签约,投资2亿元,在位于闵行区的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与交大共建发动机研发中心。将企业的“头脑”设在紫竹园区,企业当家人看重的正是由上海“三区联动”带来的“聚宝盆”效应。
自2003年起,闵行区就对紫竹园区给予政策扶持,推动其发展。而园区则依托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的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至2005年年底,已吸引英特尔全球研发中心、微软亚太研发总部和惠普全球(中国)软件中心等30多家国际国内高能级研发中心入驻,各类意向投资总额超过35亿美元。作为创新的源头,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每年都有上千项科研项目和近千项发明专利,极具市场前景和产业化价值,紫竹科学园区作为自主创新实践基地和高能级研发机构聚集地,为这些科技成果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支撑。而在园区的发展、高校的建设和双方的合作过程中,闵行区政府有效的政策扶持、充分的资金资助就成为了“催化剂”和“引路人”。园区、校区、社区由此结成了一个共生共荣的整体。
模式三:资源高度共享的多个特点
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模式则是“先有产业,再有高校”。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外资研发实力本来就比较强,国内科研院所陆续加盟,更大幅增加了这里的研发“厚度”。随着上海中医药大学落户张江“药谷”、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整体搬迁到浦东张江园区,加上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一所一校多中心”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松江大学园区除了内部的自然整合外,也与社区持续地进行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充分交换。城内的十多所高校为社区开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居民与大学生共享学校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学园区实施的“大学后勤社会化”为社区创造了就业机会,而社区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企业则向学生传输先进的企业文化,并提出各种现实课题和研发要求,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以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为核心的海湾大学城知识集聚区,其亮点之一就是在以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等为核心的海湾大学城的周边将打造一片集高档居住、小型会议、办公、度假休闲等于一身的公共社区,以公共社区的建设带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的发展,使之成为长三角知识黄金海岸,南上海生态科技海湾。
大学校区融入区域进行集成创新的重要内容就是引领社会生产力布局,而对于该区域则更清楚地意识到:服务和发展高校就是在服务和发展着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高校才能实现与区域经济进步、产业集群分布、社会功能拓展的有机融合。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1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