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东海上的孤岛,如今已是一马平川;1.5平方公里的码头堆场填海而造,30多公里的跨海大桥飞架南北,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化港区屹立于万顷碧波的海滨。这就是全球唯一建在外海岛屿上的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
7月12日上午,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前夕,百余位大学校长来到这里亲眼目睹了“海港,巨轮穿梭;大桥,车轮滚滚”的壮美景象,真切感受了一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轨迹。
洋山深水港工程是由港区、大桥、辅助作业区等组成的特大型工程。建设者们仅用三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国外需要七八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在赞叹深水港“汗水与波涛同涌”精神的同时,中外大学校长更对工程中的科技“含金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海高校积极参与这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成了校长们热议的话题。
一路走来,聆听、交谈、留影,校长们感慨良多。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王子镐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心潮澎湃。他告诉记者,高校要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到包括洋山港在内的国家重大战略中,这涉及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问题。高校如果能够准确定位,就能在决策咨询、项目攻关,甚至很多重大技术创新问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告诉记者,假如没有高校科技创新,这个港口就不可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建起来并形成生产力,这就是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的生动体现。洋山港建设中,高校把自己的科研力量直接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科研人员参与设计、试验的全过程,在国家重大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洋山考察中,有关负责人介绍,东海大桥的海上超长距离、洋山深水港的巨大填海面积、临港新城的交通控制管理……这些都是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同济大学土木学院、交通学院、材料学院的专家纷纷行动起来,参与到各种攻关之中,承担了20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如今,所有成果均已在大桥、港区及新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有效保证了洋山深水港的质量和工期。
对于上海交大的科研人员来说,对“港―桥”集装箱疏运及交通进行仿真研究是最大难关。他们通过对实际运营过程的模拟,检验工程设施建成后的功能及效率,为建设的每一步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洋山港区水文气象地质综合数据库与分析系统。
此外,上海海事大学完成了目前国内第一高度的新型打桩机项目的研制,自主研发了“大型船舶航行模拟器”,为东海大桥航道的正确、安全设计提供了决策根据。上海水产大学建立起现代化的仿真试验平台,并积极参与“长江口海洋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
一个设计基准期为100年的世纪工程,就这样“凝结”而成了。从决策咨询、科技攻关到项目管理、现场施工,洋山深水港处处体现了上海高校发挥的重要作用。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1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