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引发的生源之争,眼下已波及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围绕着港校“内地掐尖”、“教育全球化”等话题,中外大学校长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海外高校看好内地学子
今年7月,内地考生报考港校的热情更加高涨,触动了许多人敏感的神经。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说,“港校热”是中国高等教育经受全球化冲击的第一波,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教育面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据他分析,海外高校看好内地学子的原因有三:一是海外高校面临本地优质生源不足的问题,而基础教育方面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国内地,显然是全球招生的首选地;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学费越来越不成为制约学生选择海外高校就读的主要因素,高中生也可以选择到海外求学;此外,近几年来,中国内地与海外高校合作办学风气盛行,港澳地区高校在内地招生灵活自主,没有太多约束。
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弗罗德施特洛姆指出,中国内地高考制度比较单一,“一考定终身”的招考制度,将许多优秀学生阻挡在高校门外,实在可惜。
内地高校如何应对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在国外上大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大学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仅2004年度就多达11.47万人。
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说:“教育国际化是让各国学生相互走动求学,从中发现文化的差异,我希望看到人才流动。”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认为,人才有国籍,科学无国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培养,对人才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教育在竞争中是发展最快的,而垄断的教育发展最慢,我们应该有博大的胸怀。
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校长多米尼克?迪克斯隆教授说,教育全球化给所有国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各大学可以从世界范围选拔最适合自己学校培养的人才,生源的多样性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鲇鱼效应”激活人才流动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校长迪埃特?伦森表示,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同样具有“鲇鱼效应”,中国内地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香港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对较强,人才相互流动,中国内地优质教育资源也将给境外大学带去全新的经验。
伊安?莱斯利说:“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因思维差异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就像基因,多样性越大,品种越优良。生源多样化也一样。”
“适度的人才流动,不会造成人才流失,反而促进人才增值。”多米尼克?迪克斯隆教授说,比如我们学校的中国学生,虽然有些人毕业后并未马上回国,而是选择受雇于法国公司,但是,那些法国公司往往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时,这些学生又非常乐意被派回祖国担任职务――这样既回到了他们熟悉的环境,又使他们的法语和专业知识有了展示的平台。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1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