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汪来九:大山深处的名师

 

  从安徽黟县县城出发,汽车沿着崇山峻岭中的山间小道,翻过一座又一座苍翠的高山。山路的尽头是一个叫做宏潭乡毛田村的地方,我们即将见到的汪来九老师,就在这样一个远离繁华的村落,一个人带着六个年级的十几门功课,演绎着平凡而精彩的“一个和六个”的人生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已经上演了35年。

  一个人的学校

  1971年8月,21岁的汪来九怀揣徽州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满怀着青春年少的理想,来到了宏潭乡毛田村,开始了他“一人一校”的教书生涯。当时从黟县到宏潭乡毛田村至少要走8个小时,当地的老百姓形象地形容为“望山跑死马”。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当山外教育已经开始渐渐向集中办学模式发展的时候,分散在大山深处的村落,无奈只能保留一个村落、一个教学点、一个老师的办学模式。当时毛田小学只有一间土坯房,下雨时,屋顶漏,地上渗,一踩一脚泥。年轻的汪来九目睹此景,心都凉了。他决定离开这个地方,但班里那20来个大大小小、一脸渴望的孩子们让他犹豫:这个地方,我不愿呆,你不愿呆,这班孩子们怎么办呢?汪来九决定暂时先留在这里,带出一届毕业生再说。谁知这一留,竟然就是35年!

  在随后的岁月里,学校“游击”教学,“教室”从土屋换到农户家,再转到公社仓库,先后六易其所。而此时汪来九思考的也已不再是自己去留的问题了,淳朴的山村孩子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成了汪来九每天一个人面对大山,面对孤独,面对破旧狭小的土墙校舍,面对小学所有年级的所有科目、所有课程的动力:“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我爱大山,爱老师这个职业,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只要毛田村的教学点不撤,我就一直干下去!”他开始琢磨着如何能让学生们坐到一间淋不到雨的教室听课。崎岖的山路上,留下汪来九多次奔波的足迹,终于,在他的三番五次争取下,县里被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为毛田小学盖了三间校舍。汪来九将其中一个大房间留作活动室,让学生们在下雨的天气里也能有个活动的场所。另一个大房间用作六个年级的教室,而最小的那间,外间是学生阅览室,里间就是汪来九的卧室兼办公室,不到6平方米的小里间放了一张床和一张书桌,简陋得让人不忍多看,但汪来九却很满足:学生们终于能在淋不到雨、踩不到水的教室里上课了!

  独守这个学校的汪来九曾得到过“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的他载誉归来,县领导手捧鲜花去车站迎接,但他下车后来不及和县里的领导寒暄就急着往回赶,因为外出3天,他的学生还不知道怎么样呢,而给孩子们上课,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事。

  35年中的普通一天

  在这山村小学的35年里,汪来九的心已被学生们填得满满的,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容下“自己”。虽说今年的学生数最少,只有17个,但对毛田小学这样一个多级复式班来说,工作量却一点也不小。别的不说,学生中最大的翟春凤13岁,最小的吴浩4岁都不到。早上8点,汪来九开始了自己普通一天的教学。这天是六级复式课。黑板被汪来九分成了几部分,中间部分写着二年级的生词,右边部分是一年级的生字,旁边标注着拼音。黑板上的板书工整、美观。课一开始,汪来九先带领幼儿班的孩子复习学过的拼音字母;一年级的孩子给生字组词;二年级的孩子在课本上找出黑板上的词语;三年级的孩子读诗词;四年级的孩子做书上的练习题;五年级的孩子用黑板的左面解方程。

  每当汪来九教授某个年级的课程时,其他年级中就会有一个小学生干部自觉站出来组织其他同学进行各自年级的学习。这就是他设计的小助手制度。每年,汪来九都会在学生当中挑选一批能力强、成绩好的孩子当班干部,然后分级管理,层层把关,汪来九形象地称之为“孙悟空的拔毛分身术”。这样做不仅缓解了多级复式教学中老师分身无术的难题,而且锻炼了孩子的综合能力,树立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汪来九在多年的教学生涯里还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从一年级的一句话开始,到高年级的千字短文,每天都要抽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读自己的日记中交流,并且给予评价,多年养成的习惯,使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得到提高,也使得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不仅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而且会主动关心国家大事。

  汪来九爱这些孩子,但这爱决不是盲目的宠爱或者溺爱。这里的学生,虽说长年生活在山沟里,但穿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和陌生人交流,朴实而又乐于展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这和汪来九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习惯培养分不开。“学校的真正魅力就在于能让孩子在这里养成一套系统的好习惯。”在教学点,每学期开学前,汪来九都要带领孩子进行大扫除。他很注意自己的仪表,在孩子们面前永远都是衣着整洁。“教师是学生的一面明镜,什么样的教师便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我必须达到比平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在教室里,操场上,看到纸屑、果壳,他都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孩子的红领巾歪了,衣服扣子没系,他就去给他们理一理,整一整;小脸脏了,他打来水给他们洗净;和孩子们交谈,他永远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生命给予尊重。他的这些习惯慢慢地影响着孩子,通过孩子,又影响着大山深处的整个村庄。

  午休结束,汪来九又开始了他“动静结合”的教学,这套“动静结合法”是汪来九多年总结形成的多级复式教学的一大特色,“动”即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内容,“静”代表着自己的授课。随手翻开他的教学笔记,2004年4月19日这一天,“动”的内容有22项,“静”的内容也有20项。他这套自我摸索出来的教学方法得到很多教育界专家的认可,认为对解决广大山区教学资源不足的实际困难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35年的时间,山外世界也发生了太多太大的变化,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很多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新知识呈现在汪来九的面前,虽然学习和教学条件无法和山外的学校相比,但是汪来九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体会到山外的精彩。“我要是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汪来九有这样的担心,教学点没有办法开微机课、英语课,现在的孩子到了六年级时,汪来九就极力劝他们到乡中心小学去学习,那里的条件好一些,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35年,换来硕果满枝头

  汪来九很累:一个人,一个教学点,六个年级复式教学……他从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小伙子熬成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但汪来九又很快乐和充实:35年来,他的学生里没有留级的,没有辍学的,教学点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村民组里没有一人违法乱纪……对汪来九来说,累和乐都和他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更与他追求的事业紧密相连。他常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我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5年了,全乡二三十所小学统考成绩排名中,毛田小学的综合名次总在前三名。汪来九不仅为毛田村带出了第一个本科生,更先后有70多人走进了高中甚至更高一级的学校,对这个200多人口的小山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汪来九究竟教过多少个孩子,他自己没有准确统计过,35年,每年最多30人,最少也有十几人。还有许多学生的孩子,现在又成为了他的学生。乡里的领导也曾多次考虑把他调到条件好的中心小学任教,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是大山养育了我,我舍不得这里天真的孩子,只要毛田村教学点不撤,我就在这里干到退休!”

  35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汪来九在毛田村声望极高,村民们都十分敬重他,淳朴的村民拿不出什么金贵的东西,为表达谢意,谁家炖了肉或是烧了鱼,总会盛上一碗,让孩子趁热给老师送去。在汪来九那间卧室兼书房的狭小房间里,至今还保留着这些年来和历届学生家长的联系卡,上面详细记载着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德育情操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在家表现的反馈。村支部书记田建林说:“汪老师最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解决了全村和附近村子孩子上学的问题,而且他在30多年的每一件小事里都体现出来一个老师的风范。”

  35年,汪来九教过的许多孩子走出了大山,走进了更广阔的世界,而他自己在心里总觉得愧对家庭,他唯一的儿子在他的感召下,也走进了徽州师范学校的大门,毕业后同他一样成为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汪来九深知欠老伴的很多,有时遇到天降大雨,大山处处暗藏危险,虽然心里惦记着家里,但自己必须把学生们都送到家,才能踏实回家,而那时,疲惫得已经没办法帮助老伴干些什么了……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珍藏着许多贺年卡,那都是出去的学生逢年过节给他寄来的,那些出去的学生回乡探亲,都会到汪老师的小屋里坐坐。留在大山里的学生,也都会按照汪老师告诉他们的那样,辛勤劳作,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山村的落后面貌。谈起这些,汪来九都会忘却心中的愧疚,觉得自己很快乐。

  汽车沿山路而下,我们热烈讨论着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人能独自在深山小学工作35年,近百里的路途中,又有学校的校舍闪现在层层高山处。在黟县这个人口仅仅10多万的山区县城,像毛田村小学这样的教学点还有37座,而像汪来九这样的教师,全县还有很多很多,正是他们,覆盖起大山的翠绿,支撑着大山最基层的教育,书写着属于自己,更属于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精彩篇章。

短评 山区教师的好榜样

  “我爱大山,爱老师这个职业,更爱山里的孩子。”凭着这份爱,山区教师汪来九在大山深处的教学点一呆就是35年!35年,汪来九教过的许多孩子走出了大山,而他,依然守候在大山深处,守候着他爱着的学生,守候着他爱着的事业!

  35年,有谁能想到,汪来九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才支撑起这所学校?在那个偏僻的山村教学点,他既当老师又当“保姆”,学生带到学校的午饭,他亲手帮着加热;遇到雨雪天,他总是护送孩子到家。学校忙了,家里的农活只能全部交给老伴承担。在学校,汪来九把全部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当一名山区教学点的老师不容易,要在这样一种环境里做出成绩更不容易。可汪来九做到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围绕着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点转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汪来九刻苦学习业务知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适合偏僻山村的“多级复式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他任教的35年里,毛田村没有一个孩子辍学、没有一名学生留级;毛田小学的6个年级12门主课,每年的考试成绩都进入全乡前3名,70多名学生从毛田小学毕业后,先后考上了高中和大中专院校。

  35年,汪来九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改变着山里娃的命运,也为山区教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起了一个榜样!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8月2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