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普通中学校长的追求

记山东省人民教师王玉贵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闻一多先生在《红烛》诗中写道。阳信二中副校长、共产党员王玉贵,如同这样一支红烛,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多年。9月8日,在全省庆祝第21个教师节大会上,他被省政府授予作为教师的最高荣誉――“山东省人民教师”,享受省级劳模待遇。

  面对十几个歹徒的砍杀他挺身护住学生

  3月12日夜里10点多,阳信二中晚自习结束了。

  副校长王玉贵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学楼前,看看学生是否都已回宿舍休息。

  这时,王玉贵听到教学楼东部二层有打斗声。他迅速跑过去,见有十几个染着红、黄头发的青年,正在殴打两名学生。王玉贵冲上去,护住了学生,可歹徒的拳头、棍棒、砍刀一齐落在他身上。

  闻讯赶来的老师们忙拨打急救电话120,把他送进了医院。医生脱下血衣,发现王玉贵被刺中了后背和腋窝,险些刺穿胸膛,有两个刀口,总长达19厘米,刀口深4厘米,整整缝了18针。

  县领导来探望他,村里的百姓也结队来看望他。8月底,记者采访他,他说:“我受点伤不要紧,要是学生出了事,我怎么向他们的父母交待呢?”

  “1:3000,我只好选择后者”

  记者来到他的老家――阳信县商店镇柴家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院里两棵大枣树,枝叶间缀满了红彤彤的小枣。1961年,王玉贵出生在这里。由于家里穷,他11岁才上学。

  1979年,王玉贵高中毕业,被聘为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到第三年,他又考取了惠民师范,毕业后分到阳信三中任高中生物教师。中师毕业任高中的课,王玉贵感到压力很大。他一有空,就骑上自行车到县一中听课,去县教研室找教研员求教,上教育学院拜师。天道酬勤。1986年,他第一次带的生物课高考成绩在全县中学名列前茅,县教育局给他发了奖状。期间,他还在滨州教育学院进修了专科,1996年又通过自考取得了本科文凭。

  1998年,经过考试和考核,王玉贵被调入阳信二中任教。2001年,他被任命为分管业务的副校长。

  当校长,王玉贵有个信条,就是“走出办公室”。不管是备课会、教学质量分析会、边缘生转化会、尖子生促进会,他都参加,并坚持听课。听上10分钟,他能和有关教师座谈1个小时,谈看法,谈建议。

  同事形容他的特点是“不闲着”。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和师生一起跑操。晚上11点,他要最后巡查完校园,才安心入睡。二中每位学生的情况他都要摸个遍,教师有情绪他都细心体察,帮助解决像职称、住宿、带小孩、乘车这类工作生活难题。

  王玉贵刚柔相济。与师生对话,他和声细语;论工作成绩,他毫不遗漏地表扬别人;用学校制度规范人,评优晋职人人服气;如果谁违反制度,他敢于当面批评。他说,批评不是冲着哪一个人,都是为了教育工作。

  2001年,他女儿参加高考。但他和高三班主任吃住在校,无暇照顾女儿,女儿连盼着父亲在考试这几天用摩托车接送她的愿望都没实现。结果,阳信二中高考打了翻身仗,女儿却落榜了。女儿复读参加高考时,王玉贵又在邹平带队监考,只是在电话中给了女儿一些鼓励。他对记者说:“1:3000,我只好选择后者。”

  当学生需要资助时他从不犹豫

  出身农村,当年距高校一步之遥的王玉贵,更能深刻体会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这就不难理解,当他的1000余名学生考取本科,有的考取北大、清华时,他是那样欣慰。

  他爱人至今没有工作,家里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还要赡养父母,惟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他的工资。但学生需要资助,他从不犹豫。2004年,他从高一起负责的年级参加高考,信阳二中成绩辉煌,其中,阳信历史上培养出的首位清华学子孙维山,就曾因王玉贵的资助而免于辍学。孙维山一家人说,忘不了王玉贵这个恩人。

  王玉贵对自己却很苛刻。妻子回老家看望父母,每次他都用自己的摩托车把妻子送到汽车站坐车,从不用公家的车。有学生逃学到网吧,王玉贵有空也会骑上摩托车去追回。他患有高血压,同事劝他多吃点菜,而他一忙起来,常常是用馒头、咸菜打发了。

  王玉贵说:“能把自己的父母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那么,他做人,做教师,也就做到位了。”

摘自:大众网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