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发挥学科人才综合优势,主动融入社会服务地方

2006-12-07收藏

  走内涵发展之路,发挥现代大学的服务功能,按照“顶天”、“立地”的要求,坚持“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同济大学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切实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长期来,学校致力于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积极融入社会、服务地方,注重自主创新成果研发,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学校科研经费逾9.8亿元,其中超过三分之二为来自与地方合作的横向经费。目前,同济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发挥学科人才综合优势,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关键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同济大学以城市建设相关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大而为人熟知。改革开放至今,国家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为广大师生积极融入社会、服务地方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从上海的大桥、标志性建筑、重要道路的规划与建设,到世博会的申办与筹建以及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崇明越江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都深深地凝结着同济人的智慧和汗水。

  黄浦江上目前已经建起了6座大型桥梁。每一座桥梁,包括不久前完成一期任务的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从论证立项到建设,都凝结着同济人的贡献。其中第一座桥梁――南浦大桥的建设,正是因为李国豪、项海帆等同济人的争取和呼号,才使它从设计到建设,完全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在建设过程中,同济大学作为科研总承包单位,承担了包括结构、抗风、抗震等在内的所有12个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任务,产生了一批与大型、特大型桥梁建设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也使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逐步走到了国际的最前沿。

  东方明珠电视塔天线和上海大剧院屋顶,是同济大学的专家运用自己研发的“超大构件计算机控制液压提升、顶升技术”,顺利顶升安装完成。正在建设中的崇明越江隧道工程,同济大学科研人员完成了风险分析研究,该成果获得了2005年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一等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同济大学师生从上海第一次提出申办开始便参与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申博成功以后,同济大学在第一时间成立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积极组织校内专家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成立仅一年,便以出色的工作绩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被确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门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受上海市科委委托编制完成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大科技专项建议书》,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竞标过程中,来自校内建筑、规划、地下、交通、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团结协作,日夜奋战,最终在与中外40多家国际著名的规划、设计单位的同台竞争中胜出,不仅是进入前十名方案中唯一的“国字号”,还成为最终入选的三个优秀方案之一。以此为依托,同济大学的教授担起了世博会总规划师的重任。此外,世博会交通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和环境规划等,也明确由同济大学专家牵头或由同济大学专家为主组成的团队完成。

  二、学科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产业需求

  结合上海高校布局调整和嘉定新校区建设与搬迁,近年来,同济大学逐步凝炼形成了两组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的学科群和学科链:一组是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聚合了四平路校区内的建筑、规划、土木、桥梁、能源、测绘、道路、岩土、环境等学科。另一组是现代装备制造业学科链,依托清洁能源地面交通工具国家工程中心,聚集了汽车、轨道交通车辆、交通工程、软件工程、管理、材料、电子信息、机械等学科,围绕国际汽车城产业布局,进驻嘉定新校区。

  嘉定校区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内,为学校在嘉定校区建设以汽车为核心的现代装备制造学科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汽车等相关学科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此。目前,投资2亿多元的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已经建设完成,由同济大学主导、作为上海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正在加紧建设当中,这些与国际汽车城内建成或即将建成的汽车试验场、上海汽车质量检测中心等一起,共同构成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汽车研发平台。

  目前,以同济大学教授为主研发完成的“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已经进入到示范性商业运行阶段。今年6月8日至12日,两辆“超越三号”轿车走出国门,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必比登国际清洁能源汽车大赛,与奔驰、通用、丰田等国际汽车巨头的清洁能源车同台竞技,最终取得了最高级别的优胜奖。

  科技部863重点专项“磁浮交通”中的磁悬浮试验线最终选址嘉定校区,也表明了我校规划学科链的意义和吸引力。

  三、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搭建融入社会服务地方更广阔平台

  紧挨着同济大学的赤峰路、国康路,原来只是两条偏僻的马路。在很短的时间里,诞生了以建筑设计、图文制作、模型制作、施工监理等为特色的800多家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以设计为主的“产业链”。2005年的产值达到约28亿元。其中原因,就在于同济大学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领域具有品牌和人才优势。由此表明,大学在产业发展和集聚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为此,在百年校庆筹备过程中,学校与杨浦区合作,着力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设想以创意和设计,工程咨询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科技产业为重点,实现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使之形成同济大学知识外溢的产业承接平台,集聚国内外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知识创新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将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和国际工程咨询等服务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聚乳酸、生物医用等特种功能新材料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加快推动同济环保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具有知名品牌的环保产业集聚地。按照规划,到2012年,经济圈内企业的年总产出将可达到300亿元。

  作为上海市首批“科教兴市”重大科技产业攻关项目之一,由同济大学教授联合社会企业共同研发的“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已经结出硕果,目前正在加紧进行万吨级生产线建设。该技术以玉米等农作物经生物发酵生成的乳酸产物为原料,应用自主创新的乳酸技术、聚乳酸技术,研制出新型塑料产品,因此是一种很好的替代能源,不仅可节约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还具有良好的环保作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