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求发展

--复旦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概况

2006-12-07收藏

  引领创新文化,服务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肩负的一个重大使命。最近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继发生“性格”转型――除了教学和科研外,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承担起了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当前,我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历史关头。我国大学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事业,努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不仅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而且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庄严职责。

  复旦大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知名高校。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复旦大学始终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深入落实,复旦大学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事业的主战场,充分发挥自身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科研能力突出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复旦大学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服务社会工作,将其视为事关学校自身发展建设事业的重要因素。制定于2000年的《复旦大学“十五”发展计划纲要》即已指出,实现复旦大学“十五”发展计划各项目标的首要指导方针是“观念更新为先导”,即“确立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促进学校发展与国家、上海发展的紧密结合,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在此后的几年当中,复旦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始终将“促进学校发展与国家、上海发展的紧密结合,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作为指导学校各项工作与决策的根本方略,逐步使得服务社会的观念与意识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理念。这为服务社会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极其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是复旦学校服务社会工作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成果。2001年,复旦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在科技园中,微电子、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境工程五大支柱企业群业已形成;科技园的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入驻企业已达400家,就业人数已超1万人;园区的规模不断拓展,今后五年将达80万平方米,一条强大的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带已经呼之欲出;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顺利运作,起始投入1500余万元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业已正式启动。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成果得到了中央与地方的一致肯定。在2003年的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组织的考核评估中,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就取得了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上海市和杨浦区等各级领导也多次到复旦科技园考察和指导工作。鉴于复旦科技园的突出影响,今年在上海举行的以“大学创新与服务”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专门安排了百余名中外大学校长赴科技园参观。

  瞄准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复旦大学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发展而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是复旦大学当前服务社会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十五”期间,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五”“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二期建设的过程中,复旦大学审时度势,强调学科建设、科研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和国家与地方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复旦大学在“十五”期间取得了一大批突破性重大应用型科研成果,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譬如:

  ――高速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专用料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该成果提出了高速BOPP专用料制备技术的新理论,解决了困扰工业界达20年之久的破膜难题,属原创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成果已被广泛运用于各大型石化企业,已累计增加利税5亿元以上。

  ――世界最大生产规模级乙二醇催化氧化合成40%乙二醛生产工艺技术。自2002年以来,该技术已经获得 6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现新增产值4亿多元,新增利税5千多万元。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地面传输产业化国产芯片。复旦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的“中视一号”,属国内首块高清数字电视地面传输芯片,已一次性流片成功。该芯片的产业化,填补了数字电视地面传输芯片领域国产芯片的空白,实现了我国数字电视百万门级专用集成电路自主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中视二号”的仿真系统模块业已发布,芯片则将于近期面世。

  ――复合物型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应用与基础性研究。该疫苗系国内外首次开发应用,在国内外乙肝病毒研究界已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已有240名乙肝患者进入二期临床研究,三期临床研究即将启动。三重复合型治疗性乙肝疫苗已获中国、美国及欧洲专利。

  ――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物入侵研究。该研究揭示了长江河口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建立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为长江河口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些仅是复旦大学服务社会的一部分成果。除了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上突出大学的服务功能之外,复旦大学还积极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与上广电集团、华谊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提供长期稳定的智力支持。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方面,学校已先后与福建省三明市、江苏省无锡市、上海市徐汇区、江西省南昌市等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复旦大学所处的杨浦区,校地两方的合作互动则更为频繁与深入。为全面支持上海市与杨浦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战略决策,学校近日与杨浦区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联手推进自主创新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区校共同推动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进入了内涵深化的关键阶段,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复旦大学积极探索和发展大学服务社会的新理念、新路子。在与上海市杨浦区的长期合作中,双方共同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战略理念,并得到了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充分肯定。根据这一理念,复旦大学与杨浦区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在科技园区发展、后勤社会化、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各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根据复旦大学“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学校积极将“三区联动”的发展思路向杨浦区之外的区域推广。目前,学校与徐汇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合作,也都正在按照“三区联动”的思路逐步地走向深入。

  复旦大学在服务社会方面的积极探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教育部周济部长等领导,多年来一直满腔热情地关注和鼓励复旦大学在“三区联动“方面的探索和开拓,并多次亲临现场进行调查研究,给予指导。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领导也指出,复旦大学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成功理念与经验,为上海市的产学合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复旦大学把杨浦的发展看作自己的发展,把自己的发展互动于杨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可贵精神。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