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开拓产学研合作新局面,全力服务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

2006-12-07收藏

  多年来,东南大学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在主动适应江苏需求、主动服务企业发展、主动实践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为创新型国家和江苏的创新型省份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以来,东南大学提出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坚定不移地走以创新为主导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与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建设道路”的办学方针,确定了“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感兴趣,老百姓最需要”为核心的横向科技工作重点,全心全意为江苏省“两个率先”服务。

  “十五”期间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1-2005年,我校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合同总金额达80495.1万元,平均年增长率12.25%;其中为江苏服务的技术合同总金额达50385.89万元,占我校科技服务总量的近半成。2005年到校科研经费达5.5亿元,其中60%以上的科研经费来自企事业单位。

  一、利用学科综合优势,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东南大学的部分学科,例如建筑土木、机械动力、能源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学、交通运输等在国内高校优势明显。我们依托这些优势学科,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为江苏发展服务的途径和方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做法有:

  一是加强科技攻关,为江苏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校共参与江苏省重大建设工程科技攻关项目60多项,仅交通工程项目涉及的投资额累计近1600亿元。

  交通学科参与了高速公路、长江系列大桥、地铁等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设。我校承担的“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技术及应用”,解决了建桥中的关键技术,在南京长江第二大桥中运用,经受住了冬季零下14度和夏季68度的桥面温度考验,工程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此项技术已在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重大建设工程中应用。土木学科在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京奥体中心等30多项重大工程中应用,解决了大跨径结构的技术难题,同时使节钢率达到20%-30%。建筑学科也积极参与各项重大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近年来承担和参与了南京河西新城区、南京北极阁风光带、南京狮子山阅江楼等数10项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

  二是积极配合各级政府的引资引智和人才引进,为江苏再造产业新优势提供原动力。

     “十五”期间,我校申请发明专利740项,发明专利授权202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同时,我校注重将专利等成果在江苏转化,在江苏转让的专利数占我校专利转让总量的70%以上。“十五”期间,东南大学相继研制成功了CDMA移动通信技术、PDP平板显示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为使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东南大学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引资引智和人才引进工作,目前已吸引了爱立信、摩托罗拉、西门子、朗讯、LG、中兴、华为等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来江苏和南京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机构,并逐步形成研发机构集聚的效应。

  三是全面服务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江苏社会全面进步的能力。

  近年来,东南大学建筑、规划、经济管理与旅游等学科为南京等城市的旧城改造、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等进行了大量的整理、规划、设计与方案论证工作。伦理学科、艺术学科等人文学科的专家还多层面积极参与了“和谐江苏”、“文化强省”等江苏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未来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将由企业确定总体计划、提出项目需求,高校以强势学科和科研基地去承担其中的部分项目,再由企业进行总体整合,生产出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的产品。为此,我校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一是积极开展科技对接活动,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的互动机制。

  从2000年12月开始,我们坚持用三年多时间,由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组织教授、博导、长江学者、院士等科研人员500多人次,以“科技成果大江南北行”为主题,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暨合作洽谈会,让专家教授与企业家们面对面,了解需求、解决难题、推广成果。在系列活动中共签订合同1422个,协议金额达8亿元,涉及项目投资30亿元,预计产生效益27亿元。我校相继与全省13个省辖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和科技信息联络员制度,将我校科技创新活动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着手组建战略联盟。

  我校先后与国电南自、江苏中电、省电力设计院、徐工集团、南京红太阳集团、江苏新潮集团、海昌隐形眼镜公司、飞利浦公司等二十余家大型企业签署了共建产学研基地和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的合作协议。东南大学与省内大型企业合作,申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中标率近50%,已有11项立项,为科技成果在江苏省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改造,帮助提高江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十五”期间,东南大学采取科研成果向企业辐射、校企合作研究和产学研联合体等形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帮助江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例如,我校研制的十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用芯片版权的电子产品,辐射到熊猫集团等10多家企业,使合作企业新增产值3亿元以上,新增利税近1亿元。与扬柴、法尔胜集团共同完成的江苏省“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速车用增压柴油机复合材料活塞”,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后使柴油机的额定功率提高了27.7%,全负荷最低燃油消耗率降低13.1%。东南大学与沙钢集团联合完成的“186Mpa级PC钢绞线用小方坯连铸连轧盘条的产业化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控制技术,改变了一直依赖进口的状况,应用后仅2002年就实现销售收入7.32亿元,利税达1.81亿,为沙钢发展为大型特种钢企业作出了贡献。我校加大CIMS技术的推广实施,大大提升了江苏一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延伸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延伸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我校开拓产学研合作新局面,服务江苏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是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链。

  我校科技园自成立以来,坚持国家“863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规范运营的高科技企业。我们将这些科技型企业组成了一条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链,推动国民经济的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大科技园与珠江路电子一条街、南京浦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软件园等园区保持密切联系,正在成为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又一座重要桥梁。

  二是推进制度创新和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基础。

  目前,东南大学科技园南京主园已有入园企业126家,其中以东大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组建的高科技企业21家,注册资本金3.7亿元。科技园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利税过亿元,创造就业机会3000个,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家。五年来,东大科技园转化国家 “863”、“十五”科技攻关等重大技术成果38项,转让价值6394.5万元。东南大学用技术入股的方式,吸收社会资本组建了一批高科技公司,在大学科技园进行孵化。目前我校在通信、集成电路、光电子、环保、电力等行业中参股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在行业中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是瞄准创新前沿,建立产学研合作园区。

  2005年10月,我校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成立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2006年5月,我校与常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并成立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5月30日,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南通分园在南通揭牌,目前已有20家企业入驻园区。东南大学还建有无锡分校。这是我校产学研合作新的发展方向,使学校服务江苏的工作更接近市场前沿,有望为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实现新一轮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