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发展表明,现代大学的使命不仅体现在传承文明、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上,也体现在服务社会方面。当前,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工业经济面临升级。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正经历着一场由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智力密集型经济转变的深刻变革。在此经济背景下,我校作为全国“985”重点高校,如何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如何在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实现大学的价值和使命?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把学校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是电子科技大学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之一。近年来,我校紧紧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科技强军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切实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IT学科优势,带动地方经济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到智力密集型经济的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创新源头、智力支撑以及国防建设的重要方面军。
一、充分发挥 IT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把学校建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
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信息经济的蓬勃兴起更为我校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提供了大好契机。学校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优势和特色,把人才培养作为参与社会和地方经济过程的一个链条和环节。十五期间,我校为社会培养了电子信息专门人才1.5万人,研究生5000余人。这些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数十个行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川渝、京津地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为上述地区和行业的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电子信息专门人才。 一批毕业生成为IT行业的代表人物,如校友丁磊当选2001年中国IT十大风云人物,校友万明坚荣获2002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为进一步满足企业和地方需要,学校积极探索在职人才培养途径。十五期间先后为四川电信、攀枝花钢铁集团、微特电子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绵阳九洲集团等数十家单位培养工程硕士1152人 ,MBA 1230人,EMBA238人,培养高中职教师100余人。
学校还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学、多层次人才培养途径,成为国家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国家9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并先后建立了成都学院、中山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目前成都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校生均逾10000人以上。这些学院和基地的建立,满足了社会对IT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学校成为培养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充分发挥学研优势,搭建科技平台,以技术创新推进区域信息经济发展
学校依靠强大的学科建设实力、科学研究实力,努力探索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搭建科技平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服务于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依托IT特色和优势,以技术创新带动和引领区域信息经济的发展。
2001年,学校获准成立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此为平台,先后建成了高新技术成果培育上游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毕业企业规模化生产基地。现在已有5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孵化基地。学校还探索“一校多园”模式,2005年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两个分园已经启动建设。
通过孵化企业,一批企业逐步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成都国星通信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研发和“北斗”应用系统建设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长为中国自己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的第一大供货企业。以我校自主知识产权“嵌入式软件系列产品-道系统”入股的北京科银京成技术公司,嵌入式软件业务于2005年初被瑞士Esmertec公司以数百万美元收购并被整合进入北京微讯科银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级跳。
学校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升级。十五期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0余项,转化金额逾1.1亿,一批转化成果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半导体陶瓷电容器”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知识产权作价660万入股组建成都宏明电子科大新材料有限公司,对传统国有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年产量超过10亿只,产值超过1000万元;“抗EMI材料与器件技术”成果以200万元转让给广东深圳乳源东阳光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已安装调试完毕,
并开始正常生产。“TES250A总成实验汽车专用设备”技术转让第二汽车制造厂,成为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代表…..
学校在为四川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也走出西部积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广泛开展横向合作。十五期间我校横向课题经费逾2亿,项目合作1342项。2004年,我校与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合作共建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教学培训中心以及研究开发中心,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05年9月,教育部和广东省签署经济发展合作协议,包括我校在内的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参加了签字仪式,我校还将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组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研究院,为推进广东经济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据统计,十五期间,我校先后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签订了73项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合作的协议。
我校雄厚的电子信息人才资源,也成为成都市吸引外资大企业的科技人才软环境。微软、Intel、IBM等软件行业巨头在成都建厂或设立执行总部前夕均到我校进行考察,对我校的人才培养给予充分肯定,把我校的电子信息人才资源作为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企业落户成都,有力地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升级,使信息产业成为成都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
三、肩负历史使命,自觉服务国防建设,努力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方面军
我校从建校伊始就承载着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并在1960年被确立为全国七所国防重点大学之一。五十年来,服务国防建设,巩固国防已经成为电子科大人自觉的行动和神圣的追求。一届又一届成电学子甘愿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仅十五期间,我校到国防事业重点单位的毕业生就达2280人,超过毕业生总数的15% 。
十五期间我校科技经费逾10亿,其中军口纵向3.6亿。十五期间,我校国防科技预研经费一直处于高校前列,在军事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学校在隐身材料、雷达技术、精确制导、战术通信、高功率回旋管技术、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在隐身材料方面,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果极大地改善了部队装备,推进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为更好服务国防建设,直接为军队培养人才,学校从2002年开始招收空军国防生,十五期间共招收国防生500余人,为部队工程硕士培养100余人。同时学校还积极为部队进行现役干部高层次人才培养,如2005年为成都空军政治部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39人。
四、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学校强大的人才资源为四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十五期间,四川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推荐我校专家100人,他们中先后多人担任政府咨询专家,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如由我校建议实施的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被省政府采用,曾列入四川省“一号工程”。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四川省杰出创新人才奖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9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9人。
为了培养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提升中国现代企业竞争力,学校在开设MBA教育的基础上,于2002年开设了EMBA教育 ,为企业和政府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全国首批开设EMBA教育的30所院校之一。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毕业的学生拓宽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如2002级学员、原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毅刚同学,在校期间接受挑战,出任严重亏损的原国有企业四川嘉华的总经理。他将EMBA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使嘉华起死回生,销售业绩逾2亿元,本人也突出获得了四川省“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