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北京师范大学在服务社会经济中不断发展

2006-12-07收藏

  在从传统高等师范教育向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转型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不断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求得发展。

  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教育部周济部长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到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决策咨询,发挥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国家重大决策做出贡献。

  北师大所属的中国沙漠研究中心(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出适合北京市郊区沙荒地综合治理的六种技术模式,经三年中试,年经济产出达1800~5200元/亩,实现了防沙治沙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其中阿里狮泉河镇“沙障―林带―草带―水利系统”四位一体的城市防沙治沙工程模式成为西藏防沙治沙的样板工程,开创了高寒极端干旱区城镇防沙国际先例。在内蒙古太卜寺旗,研发了适合当地并具有推广价值的农田土壤风蚀防治技术和农田林带优化配置技术。

  北师大在流域生态环境需水和生态城市理论、方法及管理应用方面对国家、地方各部门决策服务。该成果运用于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率先应用到北方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编制中,并体现于工程实践示范;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将成果应用于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与规划中;国家林业局在编制湿地保护战略中应用该项研究的部分成果;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将生态环境需水分类分区以及标准体系应用于各大流域指导实践。

  在文化服务社会方面,北师大和珠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创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培养本科层次人才。北师大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建立联合国际学院,为香港培养中西结合人才。充分发挥北师大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团队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成了16套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北师大已为西北师范大学定向培养了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37人、进修教师和访问学者71人次。两校建立了互聘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了“北师大专家学者西部行活动”,两校共同承担的校级项目6项。北师大指导西北师大“4+x”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和教学计划修订办法。北师大每年为甘肃合作培养50名公共管理(MPA)硕士。对口支援西藏大学,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帮助西藏大学组建文学院、人才培养、教师进修、学科建设、接受挂职干部锻炼等项,支持西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我校自2003年开始专门开设成人脱产西藏班,开始在西藏招收成人教育学生,为西藏自治区培养一支优秀人才队伍。

  二、加强与北京市政府的合作,构建综合平台,为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平台。教育部与北京市签署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协议之后,北京师范大学为北京市服务进入了新阶段,学校充分发挥在学科、人才、科研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首都基础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的首都,为落实奥运行动计划提供支持。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地方服务。由北师大课题组研究与开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单位领导干部选拔测验系统”已经用于北京副局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在抗击“非典”期间,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应急干预中心”,开通心理热线,通过北京市“非典”办公室发往“非典”定点医院和隔离区,开通psych-lab网站,对疫区、非疫区民众的心理反应进行调研,为抗击“非典”成功做出贡献。

  通过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项目的建设,为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荷花优质新品种―“京广一号”白莲,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研制的4英寸SIMOX/SOI样片,为发展北京市的新型微电子材料作出了贡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北京市重点学科获得基因工程抗癌药物CNB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开发新型药剂处理北京市城市生活污水,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研制的“热光关联成像实验仪”和“亚波长干涉实验仪”两种教学仪器已被部分高校使用,这些教学仪器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过反演北京城区的地表温度,并对地表温度和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北京市降温增湿、改善城市小气候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研究可为北京市政府制定城市的绿化策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提高人工种植柴胡的质量,提高药农的经济收入,保护野生资源,利于保护北京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基因工程药物与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果基本完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抗癌新药CNB的发酵及纯化工艺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

  三、为推进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积极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通过北京市与学校共建的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院等平台,取得一些服务地方的重大成果。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已着手开展《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和《北京文化热点》等长期课题研究,填补了北京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首都教育经济与财政研究院已经完成与北京市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密切相关重大课题,为北京市在教育方面的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与区县共建是北师大服务地方的重要内容。北师大党委与北京市密云县县委启动了为时三年的“校县联手,共育英才”合作共建活动。北师大选定20个研究生支部与密云10所中小学进行对口共建。教育管理学院为密云县开办骨干校长培训班。北师大启动与大兴区的共建项目。选派本科生、硕博士党支部支教团,与大兴中小学共建,担任中小学校长助理。按照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附属学校模式,创办或托管、接管的良乡、平谷、燕化、密云附属中学和亚太实验学校,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扩大了首都的优质教育资源,北京师范大学与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合作共建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即将揭牌。帮助建立大兴区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选派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党员组成宣讲团,提高当地干部理论水平。北师大积极参与“村村有大学生”计划,今年报名到北京郊区农村担任村主任助理或村长助理的毕业生共有202人,他们来自40个本科生专业和26个研究生专业。服务北京奥运,北师大设立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北师大外文学院编写的《北京市民袖珍英语365》,深受市民欢迎。社团志愿服务社会,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撰写20多本调研报告,引起政府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者协会,通过热线得到服务对象有近十万人次,该组织荣获了共青团中央“全国十佳大学生社团”称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