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创新服务途径 拓展服务领域

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D?D中国农业大学服务社会工作介绍

2006-12-07收藏

  中国农业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解民生之多艰”的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努力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开展扎实有效的服务社会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我校继续发挥传统优势,创新服务途径,拓展服务领域,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一、发挥传统优势,努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的传统学科或优势学科主要是农业学科或涉农学科。过去,学校服务社会的领域基本限于农业生产领域,侧重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的重大问题;在服务途径上,主要通过教师深入基层进行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与推广,来带动区域农村发展。如以石元春、辛德惠为代表的农大科学家为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0多年前,他们来到河北省曲周县,在灾情最为严重的张庄乡安营扎寨。他们每年有十个多月驻在农村,与农民一起睡草房、吃咸菜、喝苦水,顶严寒、冒酷暑,跑遍碱区实地调查,测水文、查地质、化验土壤、查阅资料,废寝忘食地工作。中国农大的专家们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今日的米粮川,帮助地方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成功地走出了“曲周模式”。

  二、创新服务途径,拓展服务领域,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中国农业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从以农业为主的单一学科,发展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新形势下,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拓展服务的新领域。目前,学校服务社会的领域已经从单一的农业领域,拓展到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服务途径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十五”期间,我校与地方合作的科研项目达到500多项,技术合同经费超过2亿元。

  1.建立地校合作平台,带动区域农业和经济发展

  中国农大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对接项目、交流人才、共建实体(产品基地、创新型企业、研发中心等)等不同方式,为地方提供政策规划与科技咨询、成果示范与转化、人才培养、干部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的校地合作关系,形成了“以学科理论创新推动农业发展的曲周模式”、“以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农业发展的吴桥模式”、“以服务技术协会推动农业发展的河间模式”和“以推广教授服务农业发展的临漳模式”等。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宁夏、云南、新疆等省(自治区)及数十个市、县签署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从多层次为各地区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

  2.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学校科技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己任,加强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校直接推广转化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领域的科技成果达到120项,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0亿亩,服务农户上千万户。“农大系列玉米品种”遍布24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年播种面积14%,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增产粮食100亿公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小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2亿元。“小麦节水栽培技术体系”累计推广面积2000万亩以上;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在全国20个省市示范推广360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约14亿元;草地改良与优质牧草推广牧草新品种16个,改良退化草地48万亩,建植优质高产人工草地20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在全国13个省市推广1000万亩以上;行走式节水灌溉机具及技术在全国6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面积达1500多万亩。猪基因诊断技术在国内种猪育种公司应用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新增收益近1.5亿元;节粮型蛋鸡累计推广1亿羽,经济效益达10亿元以上;猪优质高效饲料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78个饲料和养猪企业应用,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

  3.鼓励教师深入基层,为农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近年来,学校根据地方需要,选拔出一批学有所长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把学校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当地,同时也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地。学校分别于2003年、2004年,公开选拔了13名优秀青年教师组成团队分别到河南开封、云南红河、北京市密云县等地挂职副市长、副县长。这些挂职干部以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地方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学校和地方合作的桥梁,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试行推广教授制度,鼓励教师从事成果转化、推广服务工作。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曾在全国率先试行推广教授制度,激励了一批教授在河北省吴桥县等地进行长期的农村技术服务。今年,学校与北京市政府合作,推行推广教授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推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性。

  发挥科研队伍混合编队、农业技术集成的重大作用,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05年,中国农大推出了以“百名教授服务百村”为主题的“双百行动”,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和推广学校科研成果,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4.创新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方式,推进地方党建工作

  在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党委认真探索在校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2004年,学校党委发起研究生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支部“红色1+1”共建活动,即1个博士生党支部联系一个村党支部,1名博士生党员帮扶1个农户的活动。博士生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成对子,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介绍农业科技项目,指导农民培育优势产业,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能力。2005年,密云县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科技立项4项,直接研究和技术推广经费达到270万元;共建支部密云县套里村党支部获得“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从2005年起,全校已有113名毕业生被平谷、朝阳、密云等区县录取为村支书助理、村主任助理,成为“大学生村官”。

  5.发挥多学科优势,拓宽服务领域

  我校充分利用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实现了苹果汁加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并在国内四家大型苹果汁加工企业应用。已新建加工厂12个,新增生产线21条,苹果加工量增加301万吨,使我国苹果浓缩汁出口量从2000年的14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77万吨,占世界贸易总量的70%,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200万户农民每年增收13.6亿元。新型酿酒葡萄品种与酿造工艺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的实施,提高了国产葡萄酒的品质,提升了国内葡萄酒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学校每年承担北京市几十项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承担的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连续多年排在第一、二位;有38项科技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为首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市依托我校共建了作物遗传改良、草业科学、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功能乳品等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005年8月,中国农大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北京市人事局启动共建“中国农大留学人员创业园”。2006年10月,与北京市教委和工业促进局合作成立“北京市都市农业技术转移与培训中心”。

  6. 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创新培训和推广模式

  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七所农林高校建立的“全国农林高校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于2004年正式启动。通过利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平台等现有网络资源,建立了农业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体系。网盟高校已在河北曲周、陕西、江苏等地建成了一批示范基地,开展了各类面向“三农”的科技与教育服务,探索出了一套新型的以高校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已有十多万农民受到了实用科教知识服务。

  7.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国家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村镇规划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建议和政策咨询,使农业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库。近几年来,学校在农村扶贫、农业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法律、农村合作组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4年,我校教授向国家提出的“关于扶贫工作的八点建议”、“关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若干建议”等 ,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评价。学校有100余位专家被聘请为北京市及其他省市专家顾问团顾问和科技顾问。

  三、中国农业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在多年的社会服务实践中,与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合作关系,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每年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几千万的经费支持,学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十五”期间,学科建设得到了巨大推动,国家级重点学科数从11个增加到19个,居国内高校第八位;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7项,居国内高校第三位,SCI论文年增长率为45.7%,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得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92项;有2篇论文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有1篇论文在《Cell》杂志上发表,1篇论文在《Nature》上发表。大批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实现了学校与地方的互利共赢。

  总结我们多年服务社会工作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作为一所农业大学,能否始终坚持服务农村建设,是衡量农业高等院校是否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的根本标志。农业高校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为“三农”服务不动摇。

  二是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在新的科技革命扑面而来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高度重视现代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和突破,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高度重视以人才技术优势面向生产第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造福一方百姓,实现服务社会与学校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路线。从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大局出发,从我国“三农”问题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学校实情出发,积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和新机制,不断提高服务农村发展的水平和综合效能。

  四是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从师生服务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改革学校人事制度、干部制度等,形成有利于推动师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的政策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高等学校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农业大学“十一五”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在强化基础研究、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兴村、教授入村、研究生服务农村、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培训、农村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七大行动计划,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造福人民群众。“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我们要积极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进程,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