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依托人文科技整体优势 发挥教师教育引领作用

高水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服务地方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2006-12-07收藏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坚持立足上海、辐射华东、影响全国,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方针,着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主动与地方发展战略相衔接,积极服务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与地方通力协作,在推进国家地方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挥教师教育引领作用,高水平服务地方教育发展

  (一)高水平教育改革成果的孵化器

  近年来学校在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发挥“熟悉基教,研究基教,服务基教”的优势,及时将些成果付诸实践。例如:

  叶澜教授领衔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01年以来已承担纵向课题35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4项,教育部重大项目9项。她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历时10多年,在上海等7个省市的中小学推广,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钟启泉教授领衔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0年以来,向教育部提交了22份系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咨询报告,被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聘为教育部新课程培训“送培下省”的专家,服务范围遍及西藏除外的大陆各省(市、自治区),还受教育部委托,研制了我国第一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陈玉琨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展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远程支持系统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近百所薄弱学校的质量改进和质量保障,使一大批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发生明显变化。

  熊川武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规划课题“‘理解教育’研究”,成果专门用于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课题实验点遍及9个省(市、自治区)。

  (二)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干部的重要培育基地

  学校把培养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作为重要任务,依托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自1989年成立至今已培训全国中学校长近10,000名。继续教育学院及其他各院系承担国家级、省区级、地市级中学、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与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累计培训近20,000名中小学教师。1997年,学校开始培养教育硕士层次教师,目前已覆盖中学教育的全部学科,招生遍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培养、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的师资。学校承担了中文、体育、物理、化学等专业的师资培训,在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各省市高层次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国家和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基地。网络教育学院以教师继续教育为主要任务,建成了一流的教师教育终身学习网络平台,目前注册学生10,000多人,90%以上是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2000年以来,学校每年招收师范本科生1,200名左右,平均每年有1,000多名本科毕业生进入普教系统,有100多名硕士、博士投身普教事业。

  (三)服务上海市、华东地区及西部教育发展的生力军

  学校积极主动与上海市及全国各地开展基础教育合作,推进各地基础教育质量的改进,近年来与上海金山区、虹口区、闵行区、浦东新区、普陀区、南汇区、嘉定区、崇明县、松江等10多个区县建立了教育全面合作关系,同时学校为区域基础教育整体服务的工作长期以来辐射长三角,与江苏扬州市、浙江宁波市等多个市、区、县建立了全面的教育合作关系,为当地基础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与新疆、云南、内蒙、西藏等地的师范院校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成为服务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组织近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到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云南等地的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学开展支教工作。

  二、发挥人文学科优势,积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十五”期间,我校与地方合作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达4960余项,课题经费9300余万元,开创了“走向社会、服务地方”的新局面。

  (一)充分发挥智库功能,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十五”期间,学校重视发挥文科科研优势,服务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刘君德教授于1990-2005年对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改革与社区建设的研究,其负责的“上海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与浦东新区建制镇区划调整及城镇发展战略研究”于2001年获第四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此外他还主持上海市政府项目“洋山深水港区管理和营运体制研究”、“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等系列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项目。

  汤建中教授主持的“苏州河市区河段沿岸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项目,对苏州河市区河段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专题研究,该课题成果获上海市第五届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桂世勋教授提出的加强未来出生人口“削峰填谷”的宏观调控建议,在2002年6月举行的第八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上,得到彭??云副委员长的重视和肯定,并被上海市率先采纳,列入2003年颁布的《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黄泽民教授在2005年主持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等研究,得到黄菊副总理的批示和首肯。

  余南平研究员于2005年5月为新华社撰写的内参报告“关于对外商和外国人购买中国住房征收特别税收的建议”,对建设部等六部委出台《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期我校组成以林拓、许纪霖教授等领衔的多学科专家团队,与上海文广集团联合,积极参与2010年世博会主题馆和中国馆的设计工作,协助上海世博局主题内容结构的策划工作已基本完成,世博会主题的演绎已经通过全国顾问专家的评审,世博会主题馆群和中国国家馆的内容策划框架也已得到初步认可。

   (二)立足基础研究,积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文、史、哲、思政等学科是我校人文社科领域的优势基础学科,在国家和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03年开始,以童世骏教授领衔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他撰写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意见》发表在《求是内参》,得到了刘云山等中央领导的肯定。

  2005年,学校参与承担了教育部第三批重大攻关项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研究”,该课题研究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若干重大的战略决策建议

  三、发挥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发挥高水平的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十五”期间,我校承接的企事业委托项目实际到校经费约10275万元,共申请中国专利275余项,专利授权7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一大批应用性成果在上海乃至全国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

  陈邦林教授主持的“白龙港合流二期可行性状况研究”和“城市污水处置与尾水排放效益研究”,为城市污水处理献策,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

  学校先后承接的“苏州河沿岸资源环境结构与污染底泥三维分布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为苏州河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立侨教授历时14年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蟹类必需成分营养、亲体营养和营养免疫研究等多方面的空白,申请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分别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实施了产业化。

  (二)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01年学校成立了华东师大科技园,近五年来,科技园在配套设施、运行机制、服务体系、人才集聚、孵化机制以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于2006年获批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科技园拥有三大孵化基地和三大产业基地,入园企业已达400多家,入住科技型企业400多家,注册资金约7.8个亿,各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40余个,2005年科技园内企业预计完成技工贸总收入为12亿元。近年来,学校大量高科技成果通过科技园进行转化:

  胡应和博士等留学人员创办的“上海优瑞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我国宝贵的中草药资源筛选和分析对特定基因起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形成脑功能、脑衰老、脑疾病及新药的系统化研究开发。

  杨利苹教授在上海市科委和经委支持下,在前列腺增生、平喘、止吐、抗过敏、降血脂药物和药物中间体开发等方面卓有成效,已先后获得10项国家新药和制剂证书,其中大部分新药成果已由制药企业生产上市。

  何积丰教授创办的“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是以开发软硬件协同设计和高可信软件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已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海神”嵌入式系统应用设计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制造、通讯、医疗、交通、航天等工业领域。

  孙卓博士组建的“上海纳晶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平面显示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与真空镀膜等传统行业急需的高性能纳米功能器件、真空等离子体零部件和成套设备,该企业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杨燮龙教授等独立研发的“纳米磁敏传感器”、汽车电喷发动机速度传感器和新一代防抱死系统(ABS)传感器,也正进入国内汽车工业界的市场化运作。

  何鸣元院士领导的“上海绿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涉及我国近200亿美元出口的绿色阻燃剂的生产。

  李鲠颖教授等开发的“开放式全功能0.4T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得到上海市公共研发平台计划的支持,通过“上海卡勒幅磁共振技术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其性能优于国内同类产品。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