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坚持“高水平,强辐射”,不断开创服务地方发展工作新局面

2006-12-07收藏

  长期以来特别是1998年四校合并以来,浙江大学发扬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大力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地方合作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到目前为止,浙大与浙江省9个地级市、17个经济强县(市)及贵州、江西、云南等省签订并实施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在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新疆、内蒙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合作项目,涉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干部交流、文化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政策规划咨询等方面。“十五”期间,浙大与地方合作的科研项目达到13000余项,技术合同经费约21亿元,给地方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以杭州市为例,校市之间在科技合作中实现了“四个80%”――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中,由浙大承担或参与的占80%;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IT龙头骨干企业中,浙大教师参与合作或创业的占80%;杭州农业龙头企业中,与浙大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占80%;杭州市农业科技项目中,由浙大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占80%(其中,农业科技重点项目100%由浙大教师承担);杭州市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中,与浙大有关的占65%。服务地方也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支持和推动。近几年来,浙大科研经费以每年1亿元的幅度递增,其中一半来自与地方合作的横向经费。

  一、思考与认识

  学校为地方发展服务,碰到的首先是认识问题。一是是否有必要,二是是否有成效,三是是否可持续,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党委、行政带领全校师生反复学习讨论,统一思想。大家认为,要把浙江大学办成人民满意、各级政府满意和国内外同行认可的大学,必须做好服务地方发展这篇大文章。

  第一,服务地方发展是时代赋予浙大的光荣使命。服务地方是浙大的优良传统。作为一种办学理念,服务地方贯穿于学校的百年办学史。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学校被迫西迁,颠沛流离之中仍不忘为沿途地区服务。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服务地方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上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依托浙大建立了杭嘉湖技术开发公司,为高校服务地方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对高等学校特别是“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浙大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去年,省委在浙大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浙江大学的发展。习近平书记勉励浙大做到“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师资为基,人才强校;发挥优势,特色兴校;服务社会,合作办校”。吕祖善省长在浙大主持召开了“浙江大学与全省各市县合作峰会”,并多次亲自召开座谈会,给我们出课题,要求浙大“在浙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在浙江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浙江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思想库作用。”全省各市、县、区纷纷要求与浙大加强科技、人才方面的合作,从而更加增强了全校师生为浙江服务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第二,服务地方发展是浙大创新办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投入,需要高水平人才。但要在短期内增加投入和吸引人才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浙大必须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子。

  服务地方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面临许多先导性、前沿性问题。解决好这些课题,完全可以做到“顶天立地”。浙大的工业控制、计算机、清洁能源、农业经济管理等众多学科的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大都经历了在服务中发现解决问题――开展学科交叉――凝练学科方向――建立新兴学科――提升学科水平的发展道路,服务开创了学科发展的新模式。服务地方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全省各地和长三角地区为浙大大学生、研究生开展实习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也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一部分擅长技术推广的教师提供了发挥才能的空间。服务地方有利于完善学校的体制机制。特别是推动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科研规模、获国家科技奖励、SCI论文、优秀博士论文、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发明竞赛中获奖数量等重要办学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三,服务地方发展是浙大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的重要前提。在长期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学校得到了全国范围特别是浙江省及各市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近年来,为了解决浙大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吕省长担任组长的浙江大学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多次帮助解决困难。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浙大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紫金港校区东区基本建设完成;西区3000亩用地正在抓紧报批;占地100亩的湖滨校区以24.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转让;78万平方米的教师经济适用房已经解决了用地、办证等问题;教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有效启动;教师的收入得到提高。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不断巩固,学校的办学声誉日益提升。

  二、探索与实践

  服务地方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第一,制定合作规划。浙大把地方合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工作,列于学校“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各学院的分规划。同时,积极参谋,与地方政府共同制定战略合作规划。最近,学校与杭州市政府一起制定了未来5年校市合作的规划。

  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上,浙大牢牢坚持“高水平、强辐射”。“高水平”即通过为地方服务,搭建平台,锤炼队伍,完善机制,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强辐射”即面向地方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提供起关键作用的先进科研成果。服务的区域要广,领域要宽,程度要深,成效要显著。在合作的区域布局上,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努力走向世界,积极创造合作机遇,不断开拓服务空间。

  第二,创新合作模式。一是建立健全“学校―政府主导”的合作体系。由学校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校地双方签定合作协议,成立由双方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合作委员会作为组织保证,设立专项合作基金,建立定期“合作峰会”、战略研讨会等联系机制。如宁波市与浙大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后,每年拿出6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市校合作基金。二是建立健全基于学科的、集“上、中、下游”于一体的研发梯队。即上游搞基础研究,中游搞开发研究,下游搞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种结构触角灵敏,有利于及时渗透到地方和企业,承接项目,解决问题。三是整合资源构建面向区域的合作大平台。如浙江省政府投资1亿元人民币在浙大合建了纳米研究院;与杭州市合建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宁波市合建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软件学院宁波分院;与台州市合建了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黄岩模具中心和玉环汽摩配研究所;在温州、绍兴、嘉兴、金华、衢州等地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或产品创新设计中心;与湖州市合建了新农村建设省级实验示范区;在全省建成了近60个千亩以上的种养示范基地。四是成立职能机构。我们成立了学校地方合作委员会,设立了地方合作处,专门负责地方合作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和督查评估。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分层次、分类别的人员考核制度。完善“技术推广系列”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对从事面向市场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技术推广的教师,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及对提升产业竞争力所作的贡献为依据,评定相应职称。二是完善资源分配制度。对地方合作重大项目,在安排实验室、下达研究生招生指标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三是建立孵化机制。通过中介服务等方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地方合作“种子基金”,对重大项目予以必要的前期经费支持。四是实施人员相互挂职。“十五”以来,浙大共选派120余名教师到浙江省的有关市县挂实职或柔性挂职。仅以宁波市为例,目前就有14名教师在各区县工作。

  第四,提高合作成效。服务地方发展,贵在诚信,贵在落实,贵在坚持。浙大要求全校上下急地方之所急,想地方之所想,诚心诚意地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一是提倡大气。引导广大教师在合作中做到大度、大方,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二是讲求诚信。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认真履行合作协议。三是加强督查。完善工作责任制,以此考核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在作出“举全校之力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与湖州市签署共建省级示范区协议后,浙大建立了监督办公室,梳理出了130多个项目,逐一落实到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下一步的打算

  根据教育部、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最近,浙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合作工作若干意见》。

  第一、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相结合、以质量提升为重点转变,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二是要从个体或小团队自发合作方式向自发与组织相结合、以学校有组织合作为重点转变,形成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三是要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以长期战略合作为重点转变,构建新体系,达到新水平;四是要从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以导向性合作为重点转变,提高主动性,树立新形象。

  第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大服务项目落实力度。认真梳理已经签订的地方合作协议,分析查找问题,集中力量,确保完成任务。二是加大服务载体建设力度。以新近筹建的“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区等为平台,发挥聚集和辐射效应,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三是加大“以外促内”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浙大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特殊优势,积极引进和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荐国外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使浙大成为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推动区域发展的一座桥梁。

  第三、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按照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有利于为国家和区域作出更大贡献的要求,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校院两级地方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发挥学部整合大学科资源为地方服务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师业绩考核制度、聘岗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和经济分配制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