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这所有着57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厚重积淀,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视科教兴国为己任,坚持以创新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报国理念,与时代风雨同行,与企业精诚携手,不断抢抓机遇,积极通过创建校企合作平台、联建研发基地、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等方式和途径来服务国家、造福地方,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现已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创新之路。
一、校企同舟 谋求双赢 共渡校企合作时代风雨历程
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始于改革开放初期,沐浴时代改革风雨洗礼,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有序,与企业携手,同舟共济,谋求双赢,在探索开拓中共渡了“校企科研项目合作、创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联建企业国家技术分中心、开创校企合作研究院”四个阶段,校企合作现已形成了多种平台、多种模式共存发展的蓬勃态势。
20世纪80年代初,受当时整体科技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校企合作处于靠科研项目合作维系阶段性校企关系阶段,简单说就是企业有了问题,学校帮助解决,学校有了成果,到企业中去转化;学校彰显科技实力,凭借的是单纯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合作是校企合作的主流模式。
为克服单纯项目合作模式弊端,改变不能确保校企长期稳定合作发展的不利局面,在辽宁省、大连市经委的关心指导下,大连理工大学分别与省内25家大中型企业及大连市20家企业于2000年联合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是校企间开展长期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一个科技服务平台与纽带。在这一平台上,会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技术需求,更多地引进高校的技术成果和人才,深入、全面地开展与大工的合作。这两大平台自2000年创建以来,现已形成拥有56家省内化工、装备制造、原材料等领域的大中型会员企业网络。其管理与建设已初具特色:具体表现为形成校企间有组织、有章程、有选择、有联络的联动网络与动态机制;形成定期校企中高层面会商与互访交流机制;形成遵循优先、优惠原则的多层次、全方位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的良性格局。截止到2006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这一校企合作模式至今为我省企业完成合作项目530多个,合同总金额为1.5亿元,提供现场技术服务、诊断780多次,解决620多个技术难题,累计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达12.6亿元。
随着市场激烈竞争的重压和对强化科技实力的趋同认知,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企业针对自身研发力量不足的现实,希望借助大工技术力量进一步提升科研攻关能力,主动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建企业国家技术分中心。在合作中,企业技术中心将设在大工的技术分中心纳入到自己的技术管理工作中来,每年定期向分中心下达年度研发任务,由分中心执行,同时分中心与企业联合申报和承担各类计划项目。这种合作在整合企业与院校的技术力量方面又进了一步,如黎明公司技术分中心与公司联合申报了国家“863”项目――重型燃气涡轮机研制,获得批准;抚顺石化分公司技术分中心与企业联合申请了中油集团“烷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项目。此举切实为企业解决了设备、技术乃至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难题,在辅助企业申报科研课题,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同时,还促成了校企间跨学科、跨专业的松散型交叉研发网络的形成,开创了校企科研齐头并进、互惠双赢的新局面。目前,辽宁省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共23家,其中就有8家在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了技术分中心,还有10家与学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辽宁省在出台的政策及规划中,明确提出“辽宁振兴在企业、企业振兴靠科技”。省内相当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虽有规模,但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差、科研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相对滞后、无法引进高端人才等问题,制约着企业创新发展,与高校联合时科研技术保密、科研力量无法规范管理,高校成果实用性、领先性不强等现状,成为阻碍校企合作向高层次发展的新课题。
新形势带来新挑战,新挑战面临新抉择。一种既能发挥高校科研潜力又能突破体制与机制制约,既能为为企业充分服务,又能实现社会、校企多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近2年的校企高层高屋建瓴的思想交流对碰中应运而生。
二、审时度势 强势联合 创建校企合作研究院新模式
2006年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一次将企业自主创新提到战略高度。
大连理工大学在此前,已审时度势,踏准并践行着科技创新的时代主旋律,在全国率先创建出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合作研究院;先后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辽河石油勘探局等大型业内领先企业集团组建了沈鼓―大工研究院、辽油―大工研究院,开创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崭新局面。
校企合作创建研究院的初衷在于将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知名企业,将学校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双方在多年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双方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采用全新合作模式,企业派出研发机构入驻校园,在大工建立“研究特区”,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切实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院一经诞生,便引起多方关注并显示出巨大生命力。
历经实践检验,校企合作研究院模式呈现如下新优势与特点:1、运行理念新。研究院模式突破了以往校企合作人才、项目、技术全面共享的运行理念,在大工划出了科研特区,开放学校科技资源,学校与企业一样也进行人、财、物的投入,对面向海内外招聘的相关科技人员,先招聘入校,享受学校教工所有待遇,可带研究生,但不承担学校教学、科研任务,专职负责企业研发,研发成果属于企业。更确切的讲就是企业将研发基地逐步全面的交付给学校,学校成为企业的科技“后大院”。2、管理机制新。研究院模式的管理机制采用全新的企业化研发模式,有独立的运营、预算管理体系,既不同于学校又不同于企业,研究院人员名誉上属于学校,既享受学校工资、住房、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的优惠待遇,又享受企业提供的津贴、补助及科技奖励等企业福利,但从管理角度讲只对研究院负责,无论是日常办工,还是科研管理均如此。3、价值理念新。研究院模式所提倡的价值核心理念是为企业做贡献。执行并灌输一种既不同于企业又有别于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将企业难以解决的上下游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效方式。4、聘任机制新。研究院模式的人员聘任即全又新,全是指工作岗位全(包括所有工勤人员、技术人员、管理者等),且所有人员均需得到校企双方认可方可聘任;新是指聘任专家选择机制新,研究院初期的招聘工作由学校承担,组建初期校企双方均需派出相应人员以维持其科研运行。学校聘任后派出到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拥有2年的工作适用选择权,在研究院工作期间,学校承诺提供保留其所在院系的研究场所等多种便利,允许其离开研究院回校任教。5、科研流程新。研究院模式的研发绝大部分用于企业的技术储备,企业每年投入定量科研经费(沈鼓投入不低于2000万/年、辽油不低于3000万/年)用于维持研究院的整体运行,企业决定研发方向,换句话说就相当于研发技术直接产业化,直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缩短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流程,提高了转化率。
研究院模式的创建和运行是对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的一次实践演示,是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稳定合作所结出的硕果。是稳定科研方向、稳定科技投入、稳定产出成果、稳定培养人才、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稳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及知名度的校企合作优选之路!
三、精诚合作 携手创新 助推企业提升科技竞争实力
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研究院适逢建设创新型国家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校企精诚合作、携手创新的共同努力下,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正以蓬勃的朝气,不断开拓进取,拼搏前行,努力助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沈鼓-大工研究院分别于2005年7月8日、2006年5月10日举行了挂牌与启动运行仪式。该研究院现已在大连理工大学建设了600余平方米办公场所,聘任第一批大工教授、海内外相关专家及沈鼓研发人员30多人进驻研究院,其中大工教授4人、海内外引进专家2人、相关研究团队十余人,且所有研究院聘任专家均已完成驻厂1个半月的企业实地考察与锻炼;研究院现投入120多万用于办公环境、食宿环境建设并购置一流的办公与实验仪器设备,投入项目启动研发费500多万,已启动大型高速压缩机转子试验系统及气固耦合振动等近十四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研究院为中石化配套生产的“年产百万吨乙烯装置压缩机”设计方案一次性通过有关部门审批立项(研究院承担其中4项核心技术攻关)并受到褒奖,这一立项的通过标志着沈鼓集团在大型压缩机装置研制领域取得质的飞跃,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拥有该领域自主核心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辽油-大工研究院于2006年3月8日举行了成立暨揭牌仪式,校企联合下发“辽河石油勘探局大连理工研究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人员聘用管理办法”等三份文件,积极推进“辽油--大工研究院”运行与建设。该研究院现已在大连理工大学建设了1100余平方米办公场所,聘任第一批大工教授和辽油研发人员30多人进驻研究院,其中大工教授8人,相关研究团队十余人;研究院现投入650多万用于办公环境、食宿环境建设并购置一流的办公与实验仪器设备,现已启动修造船基地设计施工技术、海上钻井平台建设等4个总额度为1.5亿元的工程项目,项目研发费达2000多万,同时校企双方还就烟道气采油技术研究项目联合申报国家863项目。其中,研究院研发的“5万吨成品油及原油轮船设计方案”一举通过国内1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审定,这是国际船级社按照“安全、环保、经济”的理念,实施“结构共同规范”后,国内第一艘通过主体设计的船舶。它标志着辽河石油勘探局在原油轮船设计制造领域首次居于全国前列。
四、再接再励 锐意进取 塑造大工科技服务国际品牌
抢占国际技术制高点,打造国际科技品牌是校企合作不懈追求的夙愿。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一方面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研究院这一模式助力企业步入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另一方面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做好国际技术交流与转化的枢纽与辐射桥梁,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不断塑造大工科技服务国际品牌。
随着校企合作研究院科研合作的顺利发展,将研究院建设成国际高水平研究中心已成为校企合作和谐发展的共识和目标。企业将坚持发挥其在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方面的优势,将持续提供科研方向、激励措施、产业化保障等资源,每年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提出年度研发计划;大工将发挥人才高地和科技研发平台优势,利用大连、大工等地域与品牌优势,校企双方紧跟世界相关领域科技发展趋势,共同组建长期稳定的课题组,从未来重大新产品、新技术储备、人才培养等多层面开展科技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研究院长期稳定持续发展,进而使企业拥有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拥有一批某一领域的高精尖科研领袖及团队,在世界同行业中居于领先之地。
为加快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提高转化率,大连理工大学申报的第二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于2005年1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获500万元专项资助)并已启动建设。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高校资源,集成与整合国内外科研成果,进行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扩散,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加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不断为企业提供多领域技术支持与服务。日前,新建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厦占地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已于2006年11月1日举行了大厦主体封顶仪式,预计2007年年中投入使用。技术转移中心已于2006年年初完成了“几何量测量检测中心”仪器设备购置工作,大幅提升了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研究分析测试及检测手段,现已开始为全省机械装备行业提供相关服务。技术转移中心还积极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多次组织接待中俄、中日、中芬科技互访与交流,与日方联合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岩手大学国际联合与技术转移中心,现已汇集待转移国际科技成果近200项,已将俄“带有烟雾可视镜的头盔”、日“汽车轻量化技术”、芬“建筑能源效率设计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应用”等国际项目纳入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引进、消化与推广之列。
展望未来,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正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不断迈开自主创新的步伐,积极向国际领域拓展,为企业腾飞迈进国际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持续塑造大工科技服务国际品牌,为地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到那时,校企倾心浇注的合作之花,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校企合作定会迎来又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金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