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使命。华中科技大学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构建大学创新链,着力提升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将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贯穿科技创新的主线,努力发挥在区域创新、企业科技进步以及高技术产业化等社会服务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构建创新链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始终坚持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以建设国家创新平台为核心,集成学校优势的科研团队、科研设施与条件,构建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大学创新链,致力于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在国家、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我校已经建有1个光电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9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建有5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省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驻外研究院,构成了具备较强可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链体系。
在光电子领域,我校努力建立以光电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光电创新链体系。以我校为依托组建的光电国家实验室,是全国光电子领域的唯一国家实验室,学校集中全校光电领域的科研、设备力量,将分散在八个院系的与光电子相关的研究群体、研究机构,包括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中心和2个省部重点实验室,整合进入到光电国家实验室。目前,光电国家实验室已完成建设投资1.6亿,建成4.5万平方米的实验室,将从激光、光通信、网络存储、生物光子学等方向开展应用基础、前沿高技术及集成的创新研究,已承担多项国家基金、973和863项目,将成为我国光电子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以及“中国光谷”发展的重要技术源头。
在先进制造领域,我校构建了学研产紧密结合的先进制造与装备创新链,在上游建有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在中游建有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信息化支撑软件、数控系统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省部工程中心;在下游发展有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开目软件、天喻软件等高技术企业,形成上中下游结合紧密、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链,具备较强可持续的创新能力。2000年以来,共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包括华中I型数控系统,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关键技术与工具系统,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的设计等,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众多行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通过创新链体系建设,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学校每年稳定有1万多名教师、研究生投入到各类科技创新的研究之中,累计主持973项目6项,“十五”期间,共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20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逾22亿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3项,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200多项,承担的国家项目稳居高校前列。同时,在国家战略的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1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17项,教育部科技奖47项,申请专利874项,获授权专利550项,形成了科技创新的雄厚技术储备和成果积累。2004年,我校国内统计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532篇,居全国高校首位。
二、依托科技优势,推动区域创新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我校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我校主动参与中国光谷、湖北制造业、生物制药等建设和发展,努力在湖北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关键甚至领导作用。我校将近半数的科研力量投入到湖北区域创新,“十五”期间,已与黄石、十堰、襄樊、孝感、宜昌等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承担完成省内企业委托的各类横向科技项目近2400项。
学校将建好大学科技园作为参与武汉光谷建设的着力点。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大学科技园已完成建设投资约6亿,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已有华工科技上市公司、天喻信息、华工电气等骨干高技术企业入驻大学科技园,“十五”期间,大学科技园内的学校科技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利润近3亿元,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成为武汉光谷区域创新的亮点。
在武汉光谷建设中,我校还发挥在激光高技术领域的科研优势和技术源头的辐射作用,不仅自主创办华工激光产业,而且以各种方式衍生发展了楚天激光、团结激光和数十家中小激光企业,形成了“华中激光产业”的集群效应,使武汉光谷成为国内领先的激光产业基地。
作为国家直属大学,我校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已与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等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并重点瞄准对科技需求更为急迫的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加强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目前已经建立华中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东莞研究院、佛山研究院和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其中,温州市政府斥资近亿元,专门划拨50亩用地,建设温州研究院大楼;东莞市政府计划对东莞研究院投入平台建设费用1.2亿元。在近几年中,我校各驻外研究院作为学校立足当地、面向区域的重要社会服务平台和窗口,共承担为当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等项目300多项,总经费近2亿元,仅东莞科技博物馆、广东科学中心等2个项目的科研经费就达4000多万元,并为地方培训各类人才3000多人。在今年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的组织中,我校与广东省企业共同申报30余项。这些研究院已成为我校进入地方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科技平台。
三、坚持产学研结合,支撑企业科技进步
产学研结合是支撑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途径。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科技工作与经济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发展,为企业科技进步服务。“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内企业委托开发的横向项目4190余项,委托项目科研经费约9亿,仅2005年新增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900多项,委托项目的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
我校实施大企业合作战略,将产学研结合的目光首先投向国内大中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十五”期间,我校已与省内的武钢集团、神龙公司、三峡总公司、三江集团、武烟集团、武船、精伦电子和凯迪电力等,以及首钢集团、中兴公司、海尔集团、创维集团等国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例如,近三年,已与武钢合作项目30余项,支持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取得了良好效益。
近年来,我校重点加强与企业更紧密的全面合作关系,推进共建技术中心的高端产学研合作。目前,学校已与宜化集团、深圳华为、广西柳工集团等企业共建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60多家,其中,与唯冠集团共建研发中心,规划5年投入1000万,己完成DVD录相机、数字电视等多项研究,开发针对欧美出口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已参加2006年德国汉诺威CeBit展览;与华为共建联合实验室,承担完成了30多项华为委托的研发项目。通过这些更紧密的合作,不仅为企业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还为企业培训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同时创造了学生培养的科技创新实践条件和环境,也使企业可以有机会去吸引优秀的学生而更多受益。
同时,我校注重发挥技术优势,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的转化应用。开发的CAD、CAE及PDM软件已向江铃汽车、江钻股份、东风汽车等国内的6000多家制造企业提供10万多套,带动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提升,其中,自主开发的汽车多领域设计CAE软件应用到奇瑞、江淮的新车开发,仅降低新车开发成本、周期,就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立足自主创新,推进高技术产业化
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学校科技创新战略,很重要的方面也是体现在立足自主创新,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校已创办华中数控、华工激光、天喻信息、开目软件、华工达梦数据库、同济现代药业和华工纳米药物等一批高技术企业,其中大部分已建设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了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示范、科技创新的示范和对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十五”期间,我校科技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累计实现利润3.7亿元,拥有总资产23.9亿元,净资产12.9亿元。
我校华中数控是学校科技产业中立足自主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典范。华中数控的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依托学校在数控领域数十年的科研积累,通过以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加软件的技术创新,实现我国数控系统的技术突破和技术突围。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研制成功五座标数控加工中心,打破了国外封锁,迫使西方国家放松对中国五座标数控加工中心的进口限制。
华中数控的发展对国家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提升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来,已经与武重、大连机床、济南第一机床、北京第一机床、北京机电院、沈阳机床等国内的50多家一流主机厂实现了批量配套;与装备企业合作开发特种制造装备及系统35种,填补国内空白或替代进口,其中,与宜昌长江机床厂联合开发非园齿扇插齿机、齿条插齿机等汽车零件制造的关键设备己出口日本;对东风汽车、东方电机厂、常州柴油机厂、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等100多家企业,数控化改造600多台机床设备,为企业节省大量设备资金,并使企业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控技术。此外,还为企业、学校和社会培养数控技能人才1万多人。
目前,华中数控已建成国内最大的中高档数控系统产业化基地,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上交税收1千多万,起到了对国家民族数控产业的带动和龙头作用。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责任与使命,是体现大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我校将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担负起在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