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大学坚持“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扎根甘肃,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积极适应西部地方尤其是甘肃省对教育科技的需要,充分发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为西部地方尤其是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多年来,兰州大学立足西部,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研究的需求为主导,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西部特色和地方优势的研究方向,在西部资源与环境变化、有色矿产、石油化工、风沙动力、灾害机理、绿色化学、道地药材、高寒生态、干旱农业、草业科技、区域经济、城市规划、西北民族社会、地方传统文化、政府绩效评价等方面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科研成果。
1.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为地方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2002―2006年,我校所承担的各类研究项目中针对西部尤其是甘肃省地方性问题的,占总项目数的60%以上。针对西部地方问题性的项目在所承担的“973”、“863”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中占71%,在横向技术开发项目中占78.2%,且占合同经费总额的82.1%。在承担甘肃省内和国家其他部委科技任务中,有74%以上的项目主要针对甘肃地方企业的技术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目前我校与甘肃省全省12个市、2个州均有科技合作,涉及全省82个县区中的61个,科技合作覆盖率达到74.4%。2002年以来,我校与甘肃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签订各类科技合同1013项,涉及合同金额约1.1亿元,实际到位接近8000万元,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我校现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中,有87%以上设立在甘肃省内;我校现有先进的科学实验设备100%向西北地方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开放;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中60%的课题面向甘肃省的科研人员,为提高甘肃省的总体科研能力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支撑。
2.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服务于地方传统产业改造。
在承担甘肃省内和国家其他部委科技任务中,有74%以上的项目主要针对甘肃地方企业的技术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农业耦合系统”研究,将牧草引入农业,粮食单产提高60%,总产量增加了40%,为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探索了有效的发展模式。
“集水工程-新型日光温室-沼气池”联体构筑技术在甘肃、宁夏等半干旱地区应用,给当地农民每年增加近千万元的利润,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开创了干旱半干旱区发展集水、节水型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子在线水份分析仪” 技术装置成功运用在酒钢以及金川公司的实际工作中,还被列为“酒钢”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更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3.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以科技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和今年,我校分别与金川公司、兰州石油化工公司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建“金属化合物联合实验室”、“石油化工延伸产业联合实验室”,两公司分别投入500万元、100万元资金,一批影响公司未来技术升级的预研项目已经启动。
今年,与甘肃省平凉市人民政府、宁夏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甘肃省张掖市公安局、甘肃省气象局、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等6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了科技全面合作协议,签订项目合同213项,合同额2600万元,一批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横向应用型项目已直接服务于地方发展。
4.深入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解决关乎地方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校开展的西部环境变化研究,在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黄土地层与气候记录、中国西部高寒和干旱区环境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西部的重大灾害环境、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干旱区生态环境重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支撑。
我校开展的城市体系、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规划设计与研究。先后承担了50余项针对地方区域性规划设计、环境评价的项目,成果有效地为地方政府部门制定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工业布局、综合防治环境污染,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我校开展的西部药物研究,首次发现一些多酚类物质具有能使癌细胞逆转为健康细胞的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有望用于航天、国防、竞赛和治疗疲劳症等多种场合。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决策,致力于关乎地方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十五”以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已形成了西北少数民族社会、西北区域经济、西北人口、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人口、生态)、公共管理、敦煌文献、中亚问题、西北民间民俗文化、西北旅游资源、古籍文献整理等优势领域,共争取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研究经费3500余万元,连续四年实现翻番。
其中对西部经济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工作主要有西北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研究、西部“三农”问题的科学机理研究、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与管理研究等,在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咨询和政策依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服务地方人才需求
我校地处西部,历来以为地方培养和输送 “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的、各类各层次人才为己任。
多年来,我校充分发挥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地方的人才培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编制招生计划、毕业分配政策导向等方面都向地方尤其是甘肃省倾斜。在本科生招生计划中,我校在甘肃生源已占到招生总数的35%。在研究生招生计划中,2000、2001、2002年三年在甘肃录取率分别为71%、66%、61%。在继续教育、网络教育、高职教育方面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甘肃。我校积极响应、贯彻落实国家的号召,鼓励学生到西部、基层、艰苦边远和民族地区就业。2000-2004年本科生在西部就业率分别占到全校的48%、49%、50%、53%、57%,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十年来,我校毕业生落实到甘肃工作的人数一直超过在甘肃省的招生数。2001-2005年到西部地区就业的研究生占全校的56%,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国家重点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且实践了学校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研究生的办学思路,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
此外,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方面,还采取了与地方政府联合办班、为地方和企业进行短期和非学历的干部培训、开展专项培训等不同形式,积极为地方培养、培训高层次专门人才。2000年以来,学校办班近百个,为地方、企业培养和培训干部、专业人员近万人。
三、加强规划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高校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理应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积极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在服务地方的总体思路方面,我校将不断地调整发展思路,把学校的命运与西部地方的命运紧密地联在一起、把学校的发展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学科建设与结构调整、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紧紧围绕地方特色、地方需求来进行。
在科学研究方面,将积极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带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加速跨跃式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强化创新意识,逐步建立“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多样选择,介入科研,重在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西部地方培养和输送 “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的、各类各层次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我校自1909年创建以来,在甘肃这块最需要教育润泽的黄土地上生存和拼搏了90多年。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与国家要求以及地方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十一五”期间,兰大人决心将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西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西部的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