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和风”东来气象新

――浙江省中小学创建“和谐校园”纪实

2007-04-27收藏

  “浙江省中小学创建和谐校园工作汇报会”目前在杭州举行,省教育厅就浙江创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工作向教育部作了专题汇报,这标志着全国中小学共建和谐校园活动启动。自2004年开始,浙江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作为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有效确保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和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认识高度决定校园和谐程度

  安吉路实验学校是杭州市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开学不久的一次年级茶话会上,一位刚从外校调入的教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何早晨没见领导点到,为何校门口没见打卡机?事实上,在安吉路实验学校,没有打卡机,教师没有“迟到一分钟就要被扣奖金”的心理恐慌,却从来不见有谁迟到。

  还是这所学校,低年级的孩子享有杭州最早的“早上到校延迟制”:只要上午第一节正式上课前到达,都不算迟到;而中高年级学生每天都有一项特殊活动:课外作业总量交流,班主任通过了解每个孩子做作业时间,有针对性地协调各科控制作业总量。校长骆玲芳说.在和谐背景下,学校管理理念已由原来的“管住人”转变为“管理是服务、管理是沟通、管理是发现、管理是协调、管理是激励”。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在谈及浙江创建“和谐校园”的体会时说,和谐校园必须是科学实施教育的校园,它要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教育教学规律;二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浙江每所学校都要努力办成使学生得到最好发展的学校。

  2004年,浙江宣布普及15年教育,这标志着全省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全民的、大众的、普及的新时期。面对新情况、新要求,浙江教育仍存在许多不适应,有些矛盾还十分突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教育与社会的冲突比较明显;优质资源的过度争夺和竞争,使得学生的校园生活单调乏味;教师的心理压力过重,丧失了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等。创建“和谐校园”,正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力举措。为此,浙江提出:加快转变发展理念,转移工作重心,创新育人模式,把理念切实转到科学和谐发展上来,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到提升内涵上来,把育人模式切实转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上来。

  创建“和谐校园”从平安起步

  平安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平安的深化;安全不保,何谈教育。

  2004年,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为贯彻落实省委这一决策部署,省教育厅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浙江省“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通知》,全面启动了中小学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同时,浙江还制定了《浙江省中小学“平安校园”评估标准》,分组织领导体系、制度装备建设、安全法制宣传教育、常规管理工作等8个方面52项指标,以“千分制”量化考核,对校园、治安、消防、交通、教学、卫生和生活后勤安全稳定等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标准。

  浙江省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全省中小学的积极响应和师生的热烈欢迎。经过两年努力,目前。浙江已有5823所中小学获得了“平安校园”称号,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75%。2006年,浙江非正常死亡的学生再次大幅下降,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有较大幅度下降,明显低于省政府下达的指标。今年3月,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会议暨“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现场会又明确提出,2007年要有90%的中小学达到“平安校园”创建标准。省教育厅还要求各地认真总结“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成功做法,研究探索在平安基础上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舟山市普陀第二中学连续多年获得普陀区教育局“平安校园”建设考核优秀,他们的做法是:通过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安全教育手册、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开展心理咨询、青春期卫生健康教育、举行“劳教人员现身说法”教育活动、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体验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安校园”创建已给浙江中小学带来了五个方面的显著变化:平安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第一”的共识逐步形成;中小学突发事件数、群体事件数、学生非正常死亡数连续5年大幅下降;学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出台《浙江省中小学校安全保卫技术防范意见(试行)》,学校安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齐抓共管的机制不断完善,校内外各部门协作、各单位统筹共抓的格局已经建立。

  重建和谐教育新秩序

  和谐,要从改造教育生态开始。绍兴县实验中学自2000年以来,以“为学生营造一方和谐校园的成长空间”为目标,以“减负提质”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校长赵水荣认为,给学生减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内在要求,学校和谐发展必须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保障,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据此,学校出台一系列教学规范条例,“下猛药”治理教学“常见病”,彻底把师生从过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

  和谐校园,需要和谐文化。宁波镇海中学校内有包括3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15处海防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19处各类人文景点,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历史馈赠,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爱乡爱校情怀。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浙江在创建“和谐校园”过程中侧重解决三个问题,即重构师生关系,重建校园生活,重塑学校文化。为此,浙江以科学、民主、人文、开放为基本维度,建立了一个三级评估指标体系,并以学生校园生活愉悦感、教师职业幸福感、家长满意度作为和谐校园评估的灵敏度指标。2006年,浙江对有关学校进行现场评估,认定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宁波镇海中学等14所学校为浙江省首批和谐校园。

  浙江的经验表明,“和谐校园”建设要注重学校特色,立足学校条件,以某一方面的和谐特征为突破口,带动校园整体优化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路径要真正体现精神重于物质,文化重于知识的教育价值取向。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