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青海省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掠影

2007-07-23收藏

  初夏的青海,阳光明媚,百花盛开,大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此时此刻,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也如和煦的春风吹到了青海省城镇和农村牧区的每一所中小学校。

  6月,记者深入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采访,所到中小学校虽然所处地区环境不同、条件各有差异,但是,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均因地制宜、有声有色地开展了起来,并已初见成效。

  挖掘学校德育内涵

  西宁市虎台中学分校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薄弱学校。学校提出了“尊重赏识、和谐奋进”的办学理念,并将德育作为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了“四四六”德育工程,即增强四种意识、倡导四种结合、构建德育六大系统。

  增强四种意识,即在全校教职工中努力增强德育兴校的意识,努力增强以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基础道德教育为德育主线的意识,努力增强广大学生是德育主体的意识,努力增强学校教职工的全员德育意识。倡导四种结合,即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课程改革、学科渗透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民主平等相结合,学校德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构建德育六大系统,即行为教育系统、活动教育系统、心理教育系统、信息网络教育系统、生态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

  学校还自行组织编写了与实施德育工程相配套的校本课程;设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咨询办公室;强化德育“四四六”工程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全员参与,挖掘各学科德育内涵。短短3年时间,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青海省和谐校园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化隆县第二中学、乐都县高庙中心学校、民和县第二中学、西宁市贾小校庄小学,记者感到,良好的人文环境、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已成为学校师生学习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西宁市湟川二分校,记者发现这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许多特色:一是校园里,露天建设的“地理苑”可谓独树一帜。这里立体、直观、形象的地质结构和地貌模型给学生的知识与影响不可低估。二是校园正中高高竖立着可以双向显示的电脑显示屏,屏幕24小时滚动播出。三是设在教学楼走廊大厅的开放式图书馆和电脑,这在西宁市可谓屈指可数。

  在这所学校,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学生都在坚持做读书卡,学校有开放图书馆,班班都有开放书架,读书活动已成为全校师生一种自觉的行为、自身的需要,全面促进了学校风气、师生素养的提高。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课堂教学是学生求知学习的主渠道,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是学生的精神家园。青海各学校纷纷把培养学生乐观、友爱、团结、互助的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桥梁。

  青海油田第二小学首家开办少年军校,为推进和实施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开拓了又一片新天地。少年军校突出体验教育,关注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内化,让孩子们在一种特殊的集体和生活当中,去经历体验教育、社会教育和满足教育的全过程,不仅教育孩子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还要做一个有爱心、无私的人;不仅爱身边的同学和老师,还要学会爱更多的人。

  西宁市贾小庄小学开展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亲子读书活动等综合实践课活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文明品行作用十分明显。西宁市贾小庄小学与海晏县城关小学、民和县关亭学区、西宁市沈家寨小学等周边或农牧区学校建立了“手拉手”互助帮扶对子,组织师生为他们提供优质课、捐赠学习用具等,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也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社会,增强了责任心。据了解,这种“手拉手”互助、结队帮扶的交流活动已在西宁市中小学中普遍开展起来。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2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