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和谐校园必须处理好的五大关系

2007-04-11收藏

  以和谐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着力建设和谐校园,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摆脱困境,加快发展的自觉选择。作为校长,应该清醒认识建设和谐校园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现实任务和战略目标,总揽全局,多谋善断,辩证处理好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各方面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辩证处理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

  和谐校园体现在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上,应当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价值理性的高度彰显,从而使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具体来讲,就是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人的和谐发展而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格高尚、善于创新、勤于实践、身心和谐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的学校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已经严重背离,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则是工具理性教育的越位和价值理性教育的缺失。“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出现一种知性取向,完整的教育演变为技术教育,价值教育处于被压制和边缘化的地位。”只以分数评学生,仅凭成绩评教师,单看升学率评学校等极度功利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诚然,价值理性必须通过工具理性实现,学校教育也不可能完全不讲“功利”。谁也不能否认,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是,讲功利不能唯功利,抓质量不能唯分数。

  教育的工具理性的实现决不能以价值理性的缺失为代价,教育的工具理性必须受价值理性的约束和滋养。

  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辩证处理好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的关系

  这是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特定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具体化。如果说显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量和形的话,那么,隐形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质和神。

  和谐校园应该是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的统一体。显性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物质层面或器物层面,隐形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精神层面。物质是基础,精神是灵魂。这两者共同统一于和谐校园之中而又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物质会通过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环境的育人功能自不待言,且最为直观和显性。脏乱差的环境只能助长假恶丑,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朴素而不失雅致,自然而不失庄重,沉静而不失灵动的校园环境是实施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必然要求,可以起到以环境的高雅促进人的高贵、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的积极作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一室都可以成为显性文化的要素并被赋予教育功能。现代教育离开必要的物质装备是脆弱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学校文化应该又有更高的立意和更远的追求。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辩证处理好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关系

  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保证。制度产生觉悟、规范强化行为,和谐校园建设必须以与办学理念一致、融学校文化于一体的系统化制度为保证。离开制度约束和科学管理的组织运行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学校也不例外。学校管理首先需要运用严格的制度去协调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实现学校的有序运转和预期绩效。学校管理的刚性就在于强调面向全体,公正对待,凡事讲规则,制度保公平。

  因此,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刚性管理,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其立足点。学校管理从人盯人,到制度管人,再到精神引领人,是一个不断进步、提升和超越的过程。

  从总体上看,我们现在的学校管理大都处于制度管理这一层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学校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情感和情感的沟通、生命和生命的对话的文化组织。如果对学校的这一特点没有足够的认识,片面追求制度的刚性,一味地采用“大棒式”管理,必然使教职工产生雇佣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就读于如此学校的学生付出的代价将是美好性灵和长远发展,其一生幸福又何从谈起?!单一刚性管理的结果必定背离管理初衷,完整的制度最终也必然沦为学校发展的桎梏。有规则,就有例外。制度再完善,总有其无法企及之处。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学校管理不能只把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更要把他们当作管理的主体和资源。“防患于未然”的机制需要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是刚性管理的“升华”,是学校管理的必备,能够起到“用马护牛”的效果。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柔性管理有利于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释放各种教育资源要素的活力,有利于兼顾各个层面的利益诉求,从而在增强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实现学校又快又好的发展。建立规范和制度管理不是最终目标,超越规范和人本管理才是至上追求。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辩证处理好学生的身心发展关系

  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和谐校园建设体现在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启发,是点燃,是感化,是激励,是爱,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和人格的尊重。加班加点狂轰滥炸冷嘲热讽简单粗暴等等让学生成了“世界上最苦最累的人”,不是素质教育,其实也不是教育,又何谈身心和谐?!

  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人格完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腾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还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和充满美好记忆的学生时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必须坚持数育并举,融于一体,而不是人为割裂,顾此失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德育不好的危险品、体育不好的废品、智育不好的次品、美育不好的疵品。

  近年来,教师心理亚健康现象越来越多。教师工作压力过大,身心交瘁、人格扭曲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因为,人格要用人格去塑造,心灵要用心灵去沟通。教师人格扭曲,就很难培养出心智健全的学生。只有教师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才会高扬生命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才会在健康和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张扬生命活力。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辩证处理好校内和校外的关系

  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外部条件。和谐寓于协调之中,社会和谐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现代教育一定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看不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无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使教育脱离生活,就教育论教育,无异于闭门造车,盲人摸象。优秀的校长必定具备理解校内校外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校内外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学校发展策略优劣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校内和校外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就是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关系;在纵向上,就是学校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近年来,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逐渐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学校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学校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空前的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校园和谐的现象,如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而不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把管理责任过多地推向学校推向老师。这些都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学校要通过自身的工作和持续的发展,赢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同时,学校也要负起引导家庭和社会端正教育观念的责任。学校要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源,而不应做落后教育思想的卫道士。在人才观上,学校有责任比家长、社会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学校应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但也必须防止和避免把人民满意片面理解为仅仅是满意的升学成绩。否则,势必陷入明知违背教育规律却仍然乐此不疲甚至推波助澜的怪圈。

  建设和谐校园,还必须辩证处理好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该目标一致,合力同心,但实际上,由于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往往存在一些不够和谐的现象。如同经济工作中政府的“缺位”、“越位”、“错位”一样,目前,最为突出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缺位”

  就是不到位,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把监督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各项教育法规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

  “越位”就是把学校当作行政部门来管理,留给校长的空间太小,条条框框捆住了校长的手脚。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关键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赋予校长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他们真正按教育规律独立自主地管理学校。否则,只能是学校同质化,教师缺活力,学生无个性。“越位”还表现为婆婆太多,政出多门,检查评比,名目繁多。“错位”就是评估机制不健全,评估标准不全面不科学(或者表面全面实则片面),实际上是“升学率”说了算。其后果必然是助长学校的急功近利行为,影响校园和谐健康发展。

  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尤其是政府之手没有找准着力方向。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体制保障。没有教育改革的深化,没有教育体制的创新,建设和谐校园只能是一句空话。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自主发展绝非本位主义,一意孤行。学校必须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自觉地置自身于全局之中,在全局中找准本校的位置,以局部与全局的和谐,以机制与体制的和谐,争取更多的支持,获取更多的资源,赢得更大的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