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深刻认识建设和谐大学文化的重要现实价值,把握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明确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
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需要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必然深刻地影响高校的改革、发展与利益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和谐大学文化的建设,通过和谐大学文化的建设,来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协调利益,促进发展,共建和谐。没有和谐的大学文化,就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就很难协调行动以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就会影响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是增强学校软实力的需要。大学软实力主要是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的一项基础工程,实施这一工程尤其要注重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建设和谐大学文化可以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扩大影响,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等要素,这些要素的优化与配置皆离不开和谐的大学文化。没有和谐的大学文化,有可能导致学者相互歧视、学科相互排斥、学术死水微澜、学风浮躁滑坡、学生失衡发展。因此,一定要通过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实现办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协调德、智、体之间的发展关系。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建设和谐大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引导他们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德与才、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还要注重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诚信观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和谐大学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和谐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人才济济,知识密集,是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不仅承担着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而且承担着文化创新的重大责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不仅消费文化,更生产文化,是文化生产、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在创造文化产品过程中创造新的劳动价值。大学能够有效地创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发展高雅的大学文化,既可以充实和丰富和谐文化,又可以引领和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大力加强和谐大学文化建设,是推进全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
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共同的、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的运用与发展。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的价值观念和大学的发展目标,是以大学长期办学实践为基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具有大学自身特色并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可,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决定着大学的制度文化与环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坚持以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培育和发展大学的精神文化,牢牢掌握大学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用主导文化指导、整合和促进多样文化的发展,用多样文化丰富和促进主导文化的发展,实现大学文化发展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努力形成既有共同理想又有个人愿景、既有民族精神又有大学精神、既有历史传承又有开拓创新、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建设和谐大学文化,要注重营造大学的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大学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又是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的学术繁荣与文化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取向,离不开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创造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良好环境,提高引导思想舆论和学术发展的能力。要努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大学的文明道德风尚,着力加强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学术道德、学习道德。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尤其要注重倡导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学风,加强诚信教育,克服浮躁心理,杜绝学术剽窃等学术腐败行为,增强学术、文化持续发展的活力。
建设和谐大学文化,还要注重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大学文化与和谐创建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和谐创建活动是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寓于一定的和谐创建活动之中。离开了和谐创建活动,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就难以渗透、转化和深化。要以“创文明、促和谐”为主题,以增强和谐意识、树立和谐精神、融洽人际关系为重点,大力开展和谐群体、和谐单位、和谐环境创建活动。要注重促进不同人员、不同群体、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交流、沟通与合作,把和谐创建活动落实到基层,强化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
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特点和客观需要出发,探寻有效的建设路径。
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大学自身的办学实践为基础,以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为特色,凝练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要提倡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在尊重差异中增强创新性,在多样发展中实现统一性。要提倡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对校内不同单位、不同群体、不同学科的利益要做到统筹兼顾、有序竞争、共同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整合和提升个人的发展愿望和要求,凝练出大学发展的共同愿景,使之成为学校各个群体和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实现和谐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建设中,还要注重把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赋予科学精神以人文底蕴,赋予人文精神以科学气质,共同丰富和充实大学和谐精神文化的内涵。
和谐行为文化的发展。只有发展大学的和谐行为文化,才能使大学的和谐精神文化在实践中得到践行和弘扬。和谐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与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是个人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自觉践行和谐精神与和谐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注重加强大学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提升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使个人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更加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主要是团体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团体的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和谐要求。从大学来说,要注重从大学及学院存在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大学利益共同体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规范大学的办学行为、办学秩序与社会交往,形成大学教育组织之间及与非教育组织之间的健康文明的公共关系,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和谐环境文化的营造。和谐环境文化既是和谐大学文化的重要体现,又是和谐大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和谐环境文化建设中,除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外,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在心理环境建设中,要适应人的身心协调发展的规律,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师生心理和谐,实现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在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建设中,要注意处理好物质与文化、安全与发展、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物质与文化相互渗透与有机统一。要把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结合起来,以稳定保障和谐,以安全促进发展,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和谐统一。要把学校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从学校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文环境的特色出发,精心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使人文氛围与特色渗透到学校的自然环境之中,使学校的自然环境体现深厚的人文底蕴,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和谐制度文化的创新。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是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大学文化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用制度创新促进文化创新,以制度建设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平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在制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有违和谐精神理念、背离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员工需要的制度措施,及时地加以修订、改进和完善,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发展需要。同时,制度文化创新一定要深入了解师生员工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通过这些制度措施,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进一步增进校园的和谐。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