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爷爷那辈儿算起,这个家三代出了7位老师,罗莎将是第8个。
9月8日,北师大文学院2007级新生罗莎报到。4年后,她将像母亲那样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18岁的罗莎个儿不高,短发,看上去还是高中生的扮相,却时不时蹦出些惊人之语。“免费师范生政策不仅仅是‘扶贫济困’。”在局外人热衷替师范生算经济账的时候,罗莎把免费看做一种鼓励。
“我想成为一名教育家。”她说,“在这点上,国家和我想到一块儿了。”
毕业于内蒙古赤峰二中的罗莎高考成绩607分,在当地,这个成绩可以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罗莎填了“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这与经济条件无关。
出身教育世家,罗莎深知教师的收入和境遇,选择当老师基本上与“名车豪宅”的白领生活无缘,财富大多来自精神层面。比如,过春节,到家里来的,都是爷爷、奶奶的学生,有的“头发花白,扛着两箱饮料,给老师拜年”,“随母亲到派出所迁户口,警察听说是老师,态度立时变得热情恭谨”……
罗莎的母亲,赤峰六中的语文老师彭华,自小就给孩子灌输这类职业荣耀。彭华教书20年,每到新生入学,要求让孩子进彭老师的班就读的家长挤破门槛。在彭华看来,教师虽然清苦,但只要肯花功夫,就能出成绩,是能够得到认可和尊敬的职业。
罗莎选择上北师大,家里人最高兴,彭华琢磨着,“三代也该培养出一个教育家。”
说起教育家,罗莎总会想起两位老师。
一位是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第一节课老师要求作自我介绍。罗莎因为个子小,坐在前排,吓得不敢看黑板。“那位扎着辫子的女老师就这么笑着,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后来,罗莎第一个走上讲台。“因为觉得亲切,开始喜欢上学。”
还有一位是初二时的老师。学生的关键期碰上了女孩的叛逆期。14岁的罗莎迷上了逛街、看电影、上网聊天,成绩下滑得厉害。吃饭的时候母亲刚数落两句,罗莎把碗一推,不吃了,连当老师的母亲都有点儿想放弃了。这时,从前教过罗莎的闵老师主动要求给罗莎做家教。
“那时,家教在我看来,就是拿知识和金钱作交易。”罗莎说。可闵老师除了补习外,总是把罗莎单独留下来谈心。“现在细想想,也就是责任、前途之类的道理,跟老妈说的差不多。”可偏偏老师说就能听进去。很快,罗莎的成绩从30多名提升到前3名,顺利地考入重点高中。现在考上了北师大,罗莎才意识到,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就是我想做的教育家。”罗莎说,“做一辈子老师,能有一两个学生感念你,有意无意间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也就够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7年9月1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