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在于树立起影响孩子一生的精神。一个好校长或是好家长,应该懂得如何用体育来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
○要真正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融合,家庭要确立“给孩子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
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最根本因素是人的素质,而对于任何具体的人来说,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身体素质。从去年12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举行到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青少年体育工作,党和国家如此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和青少年体质,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
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确实到了非重视不可的程度。最近进行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上海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能水平有所降低。目前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可以概括为“硬、软、笨”三个字:关节硬、肌肉软、动作不协调。调查发现,上海学生的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较5年前明显下降。二是肥胖儿童越来越多,其中16岁至18岁学生肥胖率最高。三是视力不良率逐年上升,高中毕业生中的视力不良者占80%以上。
深究少儿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原因,或多或少和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薄弱有关。笔者分析其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副作用”。研究表明,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国民体质健康的某些指标会呈下降趋势,这其实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出现过的问题。因为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出行坐汽车、上楼乘电梯、工作自动化、生活电器化,运动机会大大减少,久而久之必然导致人的体质下降。
二是独生子女家庭带来的“副作用”。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而对其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笔者曾作过一项调查: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身体健康很重要,但如果锻炼与学业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牺牲前者。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在上海,老年人身体素质上升幅度最大,长寿指数越来越高,而35岁至50岁的中年人身体素质最差,中年人因工作、家庭压力而成为最不注重体育运动的群体。这背后带来的更大危害是,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家长处于中年期,他们不重视运动直接导致他们对子女参加锻炼的不支持,这使得学生体育缺少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是错误教育思想带来的“副作用”。这里的错误教育思想是指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考试分数轻运动锻炼、重“育分”轻“育人”等现象。同时,令校长们更头疼的是安全问题。一些校长为了避免校园伤害事故及由此可能造成与家长纠纷的发生,往往取消体育教学中锻炼力量、耐力、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运动项目。
体育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在于树立起影响孩子一生的精神。在笔者40多年的人生道路中,终身受益的不是留美经历,而是艰苦的少体校生活。体育能让人领悟到要靠实力去拼搏的“竞争精神”、不断挑战新高度的“永不满足精神”和个人永远只是一颗棋子的“团队合作精神”。体育是个“好东西”,一个好校长或是好家长,就应该懂得如何利用体育来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
当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命题摆在面前。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每个生命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更联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前途,未来20年或30年后,这一代年轻人的体质将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因此,要真正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全社会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我们要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体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尊重青少年生理特点和心理成长的规律,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全社会应该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体育在增强体质、锻炼意志中无法替代的作用;全社会应该形成共识,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全社会应该聚集合力,通过开放设施场馆、弘扬体育精神、提高锻炼意识、营造健康氛围,还孩子们以童年和青春的快乐,实现全面发展。
学校要端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学校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应责无旁贷地“以学生发展为本”来推动体育工作的纵深开展。学校要严格执行“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规定,形成长效机制。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同时,学校体育又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中间环节,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体育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能,并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融合,为健康、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作积极贡献。
家庭要确立“给孩子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是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文化修养、活动形式,对青少年会产生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视与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行为。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家长已成为子女参加体育运动的最重要组织者。家长通过对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表现出的极大兴趣,及亲临现场给孩子的必要鼓励,将会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因此,只有每个家庭都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意义,确立起“给孩子一个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青少年体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