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北京参加一项体育活动启动仪式时看到,活动开始不到20分钟便有十几名学生坚持不住退场了。看到这种情形,不由让人感叹,现在的孩子身体怎么了?
体形好看体质却在下降
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并公布监测结果。这项基于38万名学生的体质监测表明,总体情况有喜有忧。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外形身高指标比过去高了,体重也增加了,但是在许多体能指标上都呈下降趋势。
监测显示,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已经算得上“胖墩儿”;近视发生率初中生达到60%,高中生为76%。肥胖和近视已经越来越成为困扰学生体质的难题。体质的下降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发展,据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由于各种体质原因,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而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
综合历次调查,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在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指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高身材、低体质”让学生们显得“外强中干”,而且高身材的表面现象更容易掩盖体质差的现实。
真正动起来的孩子越来越少
曾几何时,捉迷藏、跳皮筋、跳房子等传统游戏,已越来越不为现在的孩子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我们喜欢玩电子游戏,电脑上有那么多游戏玩起来多过瘾。”在山东临沂城郊的一家网吧,一名叫小宝的初中生一边忙着玩网络游戏,一边回答记者的问题。他和同伴经常一放学就到网吧,一口气玩到天黑才回家。他说平常即使不玩游戏,回家也是做作业和看电视,晚上很少出来玩。像小宝一样,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已经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最主要的玩耍项目,他们往往在电脑、电视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除了玩游戏方式以外,这一代少年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明显发生了“由动到静”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如上楼乘电梯、以车代步、不参与家务劳动、体力劳动减少等生活方式的“静态化”,都使许多少年儿童的日常运动量较从前大为减少。
“不能简单地说现在的学生爱静了,其实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除了电脑、电视以及一些生活方式的变化,孩子动的时间实际上被控制着。”北京市朝阳区某中学的赵老师认为,学业的负担和家长的约束使孩子动的机会变少。他所在的学校,午间大多安排了自修,学生要老老实实呆在教室里。他说,现在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安全,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是否进行体育锻炼无所谓;即使让孩子出去玩,也是顾虑重重,总是担心孩子磕着碰着。
“孩子们的生活方式‘由动到静’,尤其是头脑运动取代了锻炼身体,对孩子体质造成影响是必然的。”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指出,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肌肉活动和户外活动少。毛振明把现在的青少年体质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他强调,如果不加调整,可能导致新陈代谢低下、肌力衰退、神经衰弱、心肺功能差、适应能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体育精神缺失同样应引起重视
“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孩子呵护过甚,像原来孩子喜欢的打雪仗、滑雪等都不让他们玩了,后果是孩子们自己也不敢动了,吃苦的精神、运动的意志品质也在不断下滑。”
北京育英学校文体中心主任李福惠告诉记者,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的背后,是体育精神的缺失。锻炼缺乏,体质肯定比较弱,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李福惠说:“没有健全的体育精神,孩子就不敢动起来,身体也就会更弱。”
在专家眼中,体育精神的缺失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学校体育课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在安排体育课时,取消了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运动项目,如器械体操、长跑等,使学生的勇敢拼搏精神大为减弱。同时,由于缺少与伙伴的交流,不少孩子在性格上显得不够阳光,比较孤立。
体育是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思想作风的重要手段。专家建议,应尽快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恢复体操项目,将器械体操列入中小学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教材。同时在课内外积极推广长跑运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儿童心肺器官的功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和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能力,而且对培养青少年儿童刻苦耐劳、勇往直前的体育精神也有积极作用。
体育能让人领悟到要靠实力去拼搏的“竞争精神”、不断挑战新高度的“永不满足精神”和个人永远是一颗棋子的“团队合作精神”。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指出,体育是个“好东西”,一个好校长或者好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利用体育来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2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