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体育场地,两个孤零零的篮球架。一名体育教师带着20来个孩子正在上体育课。“这节课希望大家好好玩。”随着一声哨响,孩子们立即去争抢仅有的一个篮球……
这是四川省仪陇县一所农村小学上体育课的情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着任务繁重、不受重视、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等难题。而这些将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变:近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不能再是“菜”行当
来老师是浙江省一所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前两天听说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文件,他兴奋地找来看。看过后,他很受鼓舞,充满期待。
在教学上积极上进的来老师,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讨论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教了5年体育,他获得了县基本功比赛三等奖、市教学设计三等奖、县论文比赛一、二等奖等不少奖项,但让他失望的是,每年年终评优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主科教师,而自己总是“靠边站”,有时连参加初选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学校从来没有体育教师评上过优秀。”他告诉记者。
不仅是评优机会少,体育教师特别是贫困地区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也需给予更多关注。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曾对部分农村地区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不少国家级贫困县学校面临着缺少设施、经费的状况。体育教师陈红梅所在的学校虽说是河北省田径体育传统学校,但体育场地和设施仍然不尽如人意。面对着经常让孩子受伤的仅有200米跑道的水泥操场,陈老师常常慨叹,什么时候能有更好更大的体育场地呢?
一名体育教师不久前对80名同行作的一个职业满意度问卷调查,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体育教师的心理状态。该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对职业感到非常满意的只占10%,教几年打算转教别的科目的占45%。在不少体育教师的潜意识里,自己只是学校教育中的“菜”行当。
政策保证体育教师合理配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学校体育教师编制不足,学校只有增加体育教师的课时,许多体育教师因此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来老师所在的学校有700多名学生,却只有3名体育教师,专职教师只有他一人,每周加上课间操等核算的课时相当于要上25节课。而学校有17名语文教师,12名数学教师,语文教师每周加上各种核算的课时大概是15节课。从课时量来看,与语文等主科相比,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教育处副处长卢逊说,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大幅度增加的实际,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保证体育教师的合理配备。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国家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和基本标准,其中基本条件包括场所、器材和教师。国家将对配备多少教师提出一个标准,并要求学校按课时量来配齐体育教师。
加强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葛春林在北京某区调研时发现,很多科班出身的体育教师,虽然在大学学过人体结构、生理、学校体育等课程,但是不擅于把这些知识跟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而是把大学课程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小学课堂上。比如教“推铅球”,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都是教推的动作,形式很呆板。葛春林认为,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进修,在专业上不断提高。
跟教学一线保持密切联系的首都体育学院理论学科部副主任杨铁黎,针对当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总体不高的情况,也大声疾呼,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和体能的培训。他提出,要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一是要转变体育教育理念,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二是要让体育成绩在高考中占有更大分量。
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年底曾联合发文提出,各地要通过3年的时间,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并纳入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在配齐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两部门还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多划拨一些经费组织教师培训。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