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小学校全面展开了“大课间操”活动。 记者 马立明 摄
根据太原市教育局的要求,从这个学期开始,一些中小学校全面展开了 “大课间操”活动,学校每天上午或者下午,把学生活动时间延长了30分钟,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锻炼时间不少于1个小时,在这段时间不允许学校安排课程。
记者走访发现,对活动时间的延长,学生们表示欢迎,同时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好地把握学习 “效率”。
在学生们日渐轻松的同时,老师们则是感觉自己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经常组织考试,学生成绩一旦下降,校方和家长都会不“高兴”。
家长们则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看到孩子没以前那么累了,可又担心孩子闲暇时间太多会影响成绩……
按照规定,各所学校可以制定自己的大课间操方案,活动内容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可以组织学生做广播体操、跳集体舞,也可以分年级组织兴趣班活动。但是总的一点,保证学生在校体育锻炼和活动时间每天必须有一个小时。
这样做显然是增加了学生的锻炼和放松时间,而且其中也蕴涵了一层含义,实现对中小学生的强制性减负。
学生:得到最好的放松
30日下午5时50分,太原市四十八中的校园里开始热闹起来,尤其是篮球场和足球场上,到处都有学生们的身影。
学生小张急急忙忙地向教学楼6层跑去,准备参加街舞锻炼。小张介绍,每天下午的5时50分到6时30分是他们学校的大课间操时间,这个时间段有很多社团都在活动,比如街舞社、动漫社、文学社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活动,没有参加社团的学生可以自由活动。
每天的街舞训练,让小张的舞技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最好的放松方式。在全校的体育锻炼气氛感染下,每个学生都充满了活力。
说起大课间操,一些学生表示,现在活动的时间多了,确实能减轻学习疲劳,而且提高了学习质量;但也有学生认为,压力是有所减少,不过一想到考试和升学,还是轻松不起来,所以,必须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成绩才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老师:减负不是没有负担
30日上午接受采访时,太原市十三中的王老师对记者说:“推行大课间操,学生们至少在休息时间上有了保证,课堂上教学效果也比从前好,最明显的就是学生的厌学情绪得到了缓解,逃课、抄作业和上课睡觉的现象比原来少了。”
不过,在学校给学生安排了充足的活动时间之后,王老师也感觉到一些学生彻底放松了自己,认为学校给提供了时间就是要好好玩,而忘记了放松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王老师也赞同通过大课间操等方式给学生减负,但是学生也要承受一定的合理负担,减负不是没有负担。
在学生们日渐轻松的同时,老师们则是感觉自己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各界都在呼吁给孩子们减压、减负,但是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为此而降低标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接受分数的考验。“每个月学校都会有月考,以此对学生进行考查和大排名,学生的成绩一旦下降,校方和家长都会给老师施加很大的压力,这让学校也很难办,把握给学生放松的尺度非常重要。”
太原市双西小学的卫老师介绍,他们学校大课间操安排在上午9时30分到10时,活动开展以来学生们锻炼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到时间学都到操场上练广播操、搏击操,高年级的还有球类活动。而且广播操队列也不用老师管,一放音乐学生们自觉站好,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家长:空闲多了反倒担心学习
张女士的孩子在四十八中上学。说起大课间操,她不无担忧:“大课间操让孩子有了玩的时间,但是我更担心的是学习时间如何保证。”
张女士介绍,“2000年的时候,孩子课业负担很重,天天一放学就趴那儿写作业了,不用说锻炼时间,连最基本的8小时睡眠都得不到保证。经常写到深夜1点,就这样有时还写不完,只能让孩子先睡,第二天早上5点,再起来接着写,写完也就到上学的时间了,早饭都得在上学路上吃。但后来几次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最头疼的是,孩子还出现了逃课现象。找孩子谈了几次话才明白,原来晚上睡不好,白天上课根本没法认真听老师讲课,大量的作业让他的厌学情绪异常严重。”
“大课间操活动给了孩子活动时间,现在作业情况也好多了,成绩也比原来进步了。”但看着自己孩子“闲”的时间多了,张女士却开始担心学习的时间少了,做的题也少了,以后能不能考上好大学?自己的孩子“减负”了,别人的孩子要是“偷偷”用功,自己的孩子岂不是就落后了?
张女士表示,虽然现在作业少了,孩子的空闲时间多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给孩子降低要求――专门买了些额外的习题,周末请家教补课,都是她应对学校“减负”的新措施。
随后接受采访的几位家长也都表示,高中阶段是孩子的关键时期,只要不是太累,适当地加压还是必要的。
教育部门:管得了学校管不了家长
太原市教育局基教处的顾处长表示,给中小学生减负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大课间操可以说是强制性地给中小学生减负。他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政府为中小学生减负做到了极致――无论是调整学生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还是增加学生在学校的锻炼时间,学校能做的都做了。但是现在很多负担是家长给的,学校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减轻负担,家长却在课余时间给学生报各种班。一句话,学校好管,家长难管!”
在“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指导下,家长疯狂地给孩子“恶补”。一位小学生的家长介绍,每天放学之后,她将自己的孩子安排到老师家里做作业,作业完了之后,老师再给孩子辅导一些功课,星期六上午还给孩子报了兴趣班,下午去老师家里写作业。这位家长说:“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可是班里其他孩子都这么做,你说能让孩子轻松下来吗?”她认为,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输给别人,只能是平时比别人更刻苦。
减负历程:从口号到细节
“我们的书包太重了,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多睡会儿?”十七大期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12岁的小记者这样问教育部部长周济。减负,这个老生常谈的沉重话题,又被无忌的童言生动地引入了公众视线。
从2001年到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文件下发了不下50次,而且各种会议每次只要涉及基础教育,“减负”必然是重要内容。回顾中小学校减负的历程,可以总结为从一开始的口号减负,一步步走到了细节减负。
2000年开始,媒体开始关注“学生书包重量”,从而引发了社会对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吁。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开始,到2004年教育部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硬性减负规定纷纷推出。而在升学压力和一些家长的反对声中,各项措施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学校不得不另想办法,开始通过挤占学生的活动时间、体育锻炼时间来用于文化课程。
那么学生负担就不减了吗?显然不能,教育部干脆实行强制减负,强制增加中小学生在学校的锻炼时间,用体育文艺活动强迫性地挤占文化课时间。从本学期开始,太原市的各学校开展了“大课间操”活动就是强制减负的一个举措。
翻开国家有关“减负”的文件可以看到,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7小时,而高中生不超过8小时,就连学生的作业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而中学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1.5小时。
再看我省的情况,2006年,太原市调整了学校作息时间――中学生早自习的时间改为7时40分,比以往推迟了10分钟,中午放学时间也由12时推迟到12时10分;下午第一节课的冬季作息时间为2时30分,每天下午还有45分钟课外活动时间,放学时间为下午5时50分。小学生上、下午到校时间不变,但下午两节课后增加了40分钟的课外活动时间,放学时间亦随之推迟40分钟。今年9月份中小学开学时,太原市还下达了“控制作业令”。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小学生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不少,但是中学生减负之路从现实看还是很漫长。
(记者 王冠兴 见习记者 辛戈)
摘自:新浪网 2007年11月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