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150多所学校各有特色,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绵阳学校体育做活“特色文章”

2007-06-09收藏

  四川绵阳市科学城一小的女教师郭黎明今年52岁,有34年的乒乓球教学和比赛经历,校长李爱军充分发挥郭老师的特长,在体育课之外,将乒乓球基础课纳入低年级学生的课程表。此外,该校每年除常规的田径和球类运动会外,还会举办一次乒乓球大赛。如今,很多家长也被吸引进来,自愿出资支持学生到校外搞活动、参加比赛。

  这是四川绵阳“艺体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的一个缩影。该市自1997年开始创建“艺体特色学校”,促使每一所学校都想办法做大做活自己的艺体“特色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绵阳市已创建市级艺体特色学校50多所,县级艺体特色学校100多所,做到校校有特色,县县有典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绵阳中学有自编的健身操,南山中学有健康街舞,火炬实验小学有武术,绵阳外国语学校有快乐花鞭,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北川中学、曲山小学、片口初中的特色则是民族体育项目押加(双人背对背“拔河”)、推杆(类似于踩高跷)、羌族锅庄(拉圈集体舞)、皮鼓舞,等等。

  记者在绵阳市下发的《艺体特色学校评价表》上看到,分量最重的一个评价项目是:校级课外艺体兴趣小组不少于10类,每周开展艺体活动不少于两次,学生参与面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不少于在校生总数的95%、80%、60%。

  绵阳中学每年都会有两次运动会,春季是田径,秋季是球类。每周六的下午,学校都会安排两节课1个半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全校学生参加,拔河、沙包、足球、篮球、踢毽子,还有20人到30人一组的往返跑,学生都很喜欢。该校政教处主任胡长辉说,高中阶段追求升学率是形势所迫,但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正因为学生学习压力大,更要把所有的学生都拉出来“晒晒太阳、出出汗”。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小学的体育活动纯粹是民族化的,仅“锅庄”就有3种,每个学生都会。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不够,部分热爱体育的其他科任教师就“兼职”。

  该校体育教师陈铁军告诉记者,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远远超过1小时。上午9点45分到10点15分是大课间时间,开始是手语“感恩的心”,接下来是兔子舞、英语健身操,还有羌族锅庄、乒乓球操、武术操、徒手操交叉进行。下午1点30分到2点20分,是课外活动时间,低年级学生做游戏、踢毽子、打乒乓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全部出动。下午5点到5点30分是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有艺术、体育、文化等不同种类。

  北川羌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定武说:“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体育,师生喜欢,有利于健身,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据了解,四川省的大型活动需要羌族民族文化表演的,都由该县学校的师生承担。

  在绵阳市安县塔水一小,不仅大课间、体育课、活动课的时间得到保证,还将每周星期四下午定为专门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痛快淋漓地运动两个小时后,搞卫生、放学。校长罗忠富说:“平常一两节体育课,时间太短,学生都反映说不过瘾。”

  其实,罗忠富从学校体育活动中还尝到了另外的“甜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时间占满了,精力消耗了,就不会再泡网吧了。学校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声誉大大提升。于是,学校推行另一改革措施:除班主任外,学校为每一个班配一名辅导员,负责抓学生活动。学校还为体育教师提供服装、运动鞋等,并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优惠。而这些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要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很强的组织活动能力。

  绵阳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唐建国说,一所学校有无生机,关键是看其体育活动组织得好不好。绵阳搞“特色创建”,不是追求体育竞赛的成绩,而是要让师生喜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享受体育的快乐。学校体育做活了“特色文章”,学校就会生机勃勃,对教学等其他工作产生推动作用。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