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面对场地小、师资少等难题,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学校合理调配资源,发挥教师积极性――

西部学校体育从狭小空间突围

2008-01-10收藏

  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成为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在西部贫困地区实施的“拦路虎”。场地小、教师少,学校体育还有多大突围空间?日前,本报记者带着这一问题走访了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的部分学校。

  体育课“大小”结合

  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到底有多困难?利州区大东英才学校校长张平为记者算了一笔细账:这所民办初中学校一共有2000多名学生,36个教学班。按照国家规定,每班每周上三节体育课。那么,大东英才学校至少需要6名体育教师。但是,学校实际上只有3名体育教师。

  面对差距,学校体育教学到底有多大的突围空间?学校想了一个好办法。张平说:“我们实行小体育课与大体育课相结合,分成技能技巧课和体能训练课两种。技能技巧课采取分班教学,每周安排2节,每节课3个班同时上。体能训练课以上大课为主,一般是3名教师9个班同时上。体能训练课不需要队形散开,只做身心素质练习,诸如跳绳、收腹跳、俯卧撑等。这样一来,不仅教师够了,场地也够用了。”

  另外,东城实验校、大东英才学校等学校每天还开辟了第四节体育活动课,对体育有兴趣爱好的科任教师也被调动起来,按兴趣分组,担当指导教师。学生则全部参加,自由选择分组,每天换运动花样。

  活动中心村村共建

  “我们有新操场了。”2007年10月11日,广元市利州区井田小学操场上锣鼓喧天,200多名移民子弟告别了没有操场的日子。

  井田小学校园面积十分狭窄,操场只有100平方米左右。生源增加后,每次做课间操都分成两批。

  2007年6月,新上任的校长陈建国与井田社区商量,采取资金共筹、资源共享的方式,共筹集资金11万余元,新建操场400多平方米,添置了单杠、双杠、篮球场等体育设备设施。新操场建成后,由学校管理。上课时间供学校使用,课余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

  利州区教育局副局长杨永虎表示:其他学校也应该主动与村组、社区联系,真正融入到社区中间去,共建文体活动中心,让学生和村民共同参与阳光体育活动。

  为了解决场地问题,大东英才学校也想了不少办法。张平说:“我们学校只有13亩地,除了教学楼就没有多少空地了,连100米的跑道也画不出来。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围绕教学楼画出一条跑道,把两个篮球场也包括在内,修了一段有四条道的200多米长的跑道。”

  教师引导学生爱上体育

  自从阳光体育活动启动以来,大东英才学校就要求教师带头示范,体育健身成为教师每天的必修课。学校规定,参加韵律操锻炼有奖励,不参加的要受到惩罚。

  大东英才学校根据教师的兴趣和特长,成立了教职工健身俱乐部,下分篮球俱乐部、乒乓球小组、羽毛球小组。郊游小组也正在组建中,周末或节假日由工会统一组织外出,教师自费自主参加。教师们很积极,每次都有二三十人参与。学校还为教师健身购置了必需的运动器材,设置了活动奖金;工会为教师购置了统一服装;教师们还自筹了部分资金,以确保活动经费充足。

  据该校2008级9班班主任伍文生介绍,每天上午第二节课过后,学生做课间操。学生散场后,教师跳韵律操。随后,第三节课没有课的教师,就继续跳绳。这是自愿参加的,但是大家都很踊跃,很喜欢。

  他说:“体育锻炼能缓解身心压力,锻炼身体。参与这些活动后,感觉精神状态好多了,变化很直观。”

  (记者 彭富 李益众)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