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用一辈子来报答社会”

――记扎根神农架的优秀资教大学生教师范献龙

2007-08-27收藏

  【事迹】2004年7月大学毕业时,范献龙主动选择到偏僻山乡资教。3年来,他走了4000多公里,翻山越岭去家访。他用行动赢得了学生和农民的信任,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心声】我一直感到身上有一种力量,那就是爱与责任。我相信,这份爱与责任,会传递到每一个乡村,每一所学校,传递给山沟沟里的每一个孩子!

图为范献龙(左)在学生家里进行家访。(资料照片)

  从武汉出发,颠簸了整整两天才抵达神农架林区西南的下谷坪土家族乡。这是神农架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距林区政府所在的松柏镇有165公里山路。年轻的范献龙在下谷坪乡中心学校资教已经3年多了。

  2004年7月,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之际,范献龙跟许多大学生一样,对生活有很多打算,他说:“当时连准备考研的房子都租好了,荆州一家律师事务所也决定要我了,这时,省里正好启动资教行动计划,我就报了名。”

  起初,范献龙和许多资教生一样准备干3年便回城,但仅过了1个月,他便将户口从武汉迁到资教所在地,他决定扎根山区,做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范献龙为什么去资教?又为什么选择留下?

  选择资教是为了回报社会

  范献龙的家在荆州农村,家里兄妹3个,是在老师长年的资助下才上完了高中。2000年,在他高考前一个月,外出打工的父亲突然受伤致残,家里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当范献龙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到后,身上剩下不到100元。

  就在范献龙感到绝望的时候,国家资助高校贫困生的重大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开始全面实施,他成了第一批领到贷款的学生。范献龙说:“我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离不开社会的关心。正是这些帮助,我才有今天,我一直想找机会报答国家和社会。在神农架,我有了这个机会,也找到了回报的方式。”

  范献龙决定资教时,湖北省教育厅提供了1.5万元的奖金,替他偿还大学期间的贷款。他觉得,要用一辈子来报答所有的帮助。

  3年来,为了安心资教,范献龙主动将本可以留在武汉市的户口迁到神农架,并设立千元奖学金,家访400多户,步行4000多公里,深入了解到山区孩子求学的艰难,引起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关注。至今,他已收到捐款、捐物价值十多万元,资助了22名贫困学生,其资教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不久,他被破格提拔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范献龙说:“为什么我能有资教的毅力,因为我感到自己有改变一个孩子命运的能力。留下来,让大山的孩子多一些走出去的希望。”

  凑钱设助学奖学基金

  山里的生活条件很苦,范献龙来了差不多一年,有1/3的时间是在停电中度过的。学生们都是自己背着大米来上学,用饭盒在校内蒸饭;其中大多数吃的是自家腌制的咸菜。三(2)班的教师小军告诉范献龙,他班上有些学生,咸菜吃完了,就只能用白开水泡饭。学生们每天大约有5毛钱的生活费,其中,3毛钱蒸饭,两毛钱打开水。有时为了省水钱,就只能吃白米饭。

  “刚来时,看到眼前这一切,我十分难受。”范献龙说。更为难过的是,有些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困难而厌学、辍学。他所教的班上有个叫蒋圆的学生,家庭生活特别困难,鞋子都打了补丁,特别显眼。范献龙跟她谈话,她沉默了半天才说:“范老师,我好想上学,可又想放弃不读了,我家姊妹多,父母负担大得没办法。我越懂事就越觉得孤独无助。我家住在大九湖,没有钱坐车到学校,只能步行,每次都要走上整整一天,好多次我都走哭了。范老师,我希望有人能帮助我,可是我又很自卑,希望您不要像其他同学一样看不起我。”

  当晚,范献龙与同校另外3名资教生黄强、刘家富、刘小军讨论此事。大家认为,因为贫穷,很多山区的孩子似乎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甚至一直伴随着他们成长。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获得帮助而内心又敏感细腻。如果能从精神上和经济上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资助,将是对他们学习和生活都有益处的事。也许,孩子从此变得自信,从此改变了一生。

  那个晚上,4名资教生作了一个重要决定:每人拿出200多元,共1000元,设立“资教生助学奖学基金”。在以后3年里,他们以各种形式给学生发放了近5000多元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3年家访走了4000多公里

  神农架林区山高路远、地广人稀,大部分地方没有公路。大九湖东溪片的很多学生,在节假日前后,通常是不吃早饭就步行上学或回家,在山里爬坡下坎,走羊肠小道,早上四五点出发,晚上八九点到学校,要走近15个小时的山路。近些年来,家长们几乎没有看到过教师家访。

  由于缺乏沟通,教师不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家长不知道孩子学习的情况,对孩子的学习、升学渐渐失去信心,致使部分学生和家长有种消极观念:读得上是造化,读不上就回家种田或外出打工。

  范献龙认为,赢得家长的支持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范献龙同另外3名资教生约定,利用节假日进行家访。

  在2004年10月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范献龙开始了第一次家访。当时,家访的板桥片区离校近40里路,海拔有1200多米。范献龙和另一名资教生揣着干粮,带着手电筒和雨衣上路了。越往山上走,风雪越大。他俩满脚都是泥巴,提都提不动。他们不得不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用树枝或石块刮一下鞋底。

  4个多小时后,他们来到家访的第一家。推开漆黑的木门,正坐在地上剥玉米的学生叫了一声“老师”,家长“腾”地一下子从凳子上弹了起来,嘴里只是念叨着:“这是,这是……”同行的村里人解释说:“这是省城来的资教老师,到你们家家访来了。”家长赶紧用袖子使劲地擦着板凳,激动地说:“看,这大风大雪的,老师们怎么会来?真是不应该啊。你们可是望都望不来的客人,冻坏了吧,先烤烤火……”

  在学生家里,他们受到贫苦山民待客的最高礼遇:一碗碗蜂蜜苞谷酒、一桌桌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作陪。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在孙子的搀扶下,来到范献龙面前,颤颤巍巍地拿起杯子,倒上满满一杯苞谷酒,用模糊不清的话语说:“老师伢啊,你来这里,是我们屋里小伢儿几世修来的福啊,我敬你!”

  就这样,3年来,范献龙把自己所教的130余名学生的家全部走到了,徒步共计4000余公里。“就是山区本地的老师,都没有这样家访过。”该校教务主任岳宗胜说。在范献龙带动下,很多老师开始了家访。

  把爱传递给山里每个孩子

  范献龙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05年4月,范献龙被抽调去作资教生优秀代表巡回报告,当他提着大箱子准备上车时,一群学生将他团团围住:“范老师要调走了吗?你不能走啊!”有的学生更是“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范献龙只好拿出自己的户口本对学生说:“你们看,我的户口早就从武汉迁到神农架了,我哪里会走啊?”学生们还是不信,范献龙不得不解释好半天,并把大箱子换成小箱子,留下部分行李不带走,学生们才放心。

  在巡回演讲中,范献龙讲得最多的是山区孩子艰苦的求学历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今年到下谷坪乡中心学校资教的大学生肖勇说:“我就是听了范老师的巡讲报告后,才选择来这里资教的,我感到这样活着,人生特别有意义。”肖勇已考上华中师大的研究生,选择资教,顶住了非常大的压力。

  华中农大毕业生林小萍听到范献龙的资教故事时,泪水夺眶而出,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神农架林区新华乡中心学校的讲台。

  如今,下谷坪乡中心学校已有6名本科毕业的资教生。尽管除范献龙外,其余资教生还未确定3年合同期满后的去留,但他们的行动,引起了社会对山区贫困学生的关注。

  一名远在上海打工、名叫张琳的女孩,每月给该校贫困生寄来100元。她在信中说,她也是从山区走出来的,深知山区孩子的苦,但现在她只是一个打工妹,收入非常有限,只能尽力节省着每月寄来100元……

  这些资助者的名单还可以列得很长很长。当范献龙把这些捐款递到学生或家长手里时,有的家长竟“扑通”一声跪到他面前,放声大哭。

  目前,下谷坪乡中心学校的贫困学生已经得到了全面资助,他们上中学直至上大学,将一直生活在社会热心人所给予的温暖里。

  范献龙曾在巡回演讲中深情地说:“我一直感到身上有一种力量,那就是爱与责任。我相信,这份爱与责任,会传递到每一个乡村,每一所学校,传递给山沟沟里的每一个孩子!”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