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西藏阿里地区则以其海拔之高、气候之恶劣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1996年夏天,毕业于湖南岳阳师范学校的19岁藏族青年才俄,满怀憧憬地回到故乡阿里地区改则县,投入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个这自然环境艰苦、气候恶劣、交通和通讯尚不发达的地方,才俄一干就是11年。他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不能叫孩子为上学受苦”
刚到改则县麻米乡小学任教时,才俄发现,学校是新建的,连他在内只有两名教师。两个人要教三个年级36名学生的全部课程,除了课间10分钟,从早读开始一直到放学,根本就没有喘气的时间。
教学之余,他还要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照顾全部住校学生的生活,备课,批改作业……高寒缺氧,连续承受着繁重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他无怨无悔。
上世纪90年代,改则县所有乡小学的教学用品都需到县教育局领取。麻米乡小学到改则县有90多公里,交通极为不便,公路简易,来往车辆也少。有一次期末考试前,学校没有白纸印试卷了,才俄到县教育局领取了50多斤白纸,拦了一辆过往货车坐上。距离学校还有20多公里时,车子分路走了,剩下的路段很少有车辆经过。为了不耽误学生和教学,才俄背起50多斤的白纸,毫不犹豫地向学校走去。海拔5000多米的藏北高原上,6月强烈的阳光下,才俄一步步走着,用坚实的脚步叩击着理想的征途……
上世纪末,对西藏农牧区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政府每月只给每位学生补助18元,其余费用要由家庭和学校各承担一部分。“不能叫孩子为上学受苦。”为筹集资金,才俄门没少进,话没少说,路没少跑。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麻米乡小学短短的5年内,他为学校筹集了20多万元资金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
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幸福地生活学习,才俄觉得非常幸福。
一颗心全部扑在工作上
2000年,改则县新建了先遣乡小学,组织派他到这所小学任教并主持全校日常工作。对组织的安排,他二话没说,立即走马上任。学校新建,工作上困难重重,他积极争取到了银行的低息贷款,想方设法创收,两年间竟赢利5万多元。就是这笔钱,使得先遣乡数十名学生几年中不用再为学习费用而困扰。
2004年3月,组织又调他到改则县完小任后勤主任。上任伊始,他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要求学生每天早起出操、召开晨会,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并布置当天的工作,还要求学生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学校变了一个样,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才俄的不懈努力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
2007年,才俄再次被委派到麻米乡小学任校长。此时,麻米乡小学学生已由建校初的36名发展到210名,教师由两名发展到13名,以前的“双班复式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乡级完全小学。学校规模的扩大,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他结合学校实际,抓制度建设,抓校风、教风、学风,抓环境建设。不到一个学期,学校就建起了广播室、德育室、排球场和足球场,校园里绿草茵茵,鲜花绽放,师生们的欢声笑语里充满了对才俄校长的感激。
“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亲”
连才俄自己也记不清楚,为陪护生病的学生,他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1998年4月的一天,学生扎西得了急性阑尾炎,以乡上的医疗条件,无法为他进行手术,若不及时送到县医院,就会有生命危险。扎西的父母住在离学校很远的牧区,交通极为不便,通知他们肯定来不及。乡里和学校没有现成的交通工具。“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亲”,来不及过多考虑,才俄背起扎西,奔波几个小时赶到县医院,并垫付了住院费,还在手术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得知扎西脱离了危险,他一下子瘫软在走廊里。此后7天,他不分昼夜地守护在扎西的病床前。
西藏地广人稀,尤其是农牧区,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生。他疼爱这些远离父母来求学的孩子们。对那些还不会料理自己生活的小学生,他格外照顾。11年里,他先后把13名学生接到自己的家里吃住,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人间的亲情。
11年来,才俄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在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上,为边远牧区的基础教育事业无私奉献、默默耕耘。年幼的儿女,他没有时间与之共享天伦之乐;年迈的母亲,他没有时间伺候膝下。父亲病危,在弥留之际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他却由于学校工作脱不开身,没有能够为父亲尽孝送终……
才俄的无私奉献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的一致认可,受到上级和同行的一致好评。牧区孩子们称他为“我们的好老师、好父亲”,教育同行称他为“新时期优秀青年教师的代表”。
(本报记者 韩晓悟 通讯员 胡萍)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