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学生喝上干净的井水,他不幸致残;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让他在厄运之后又站上了神圣的讲台;在十多年教学生涯中,他身残志坚、爱岗敬业,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创造了正常人都难以创造的业绩。他就是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都昌县苏山乡中心小学教师徐斌。
无怨无悔走进偏远小学
徐斌出生在鄱湖之滨的山村,乡村文化的落后使他从小就怀着当一名教师的梦想。1994年,17岁的他如愿以偿,从都昌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苏山中心小学任教,其间他多次放弃脱产深造的机会,并谢绝中学领导邀请,一心扎根山村小学教育,一干就是十多年。
苏山人忘不了,1998年那场特大洪灾,几乎使雷山小学遭受灭顶之灾,该校校长也遇车祸离开,急需派人接替。由于雷山交通不便又穷,谁都不愿去。当乡中心小学要年仅21岁的徐斌去当校长时,他二话没说,上了雷山。当时困难重重,徐斌和其他老师一起摇着小木船到各村走访,了解学生情况,并和家长商讨对策:交通不便就分班设点,上门教书;没有学费就采取分期交款或先由老师垫付;学校没有启动资金,徐斌就把家中仅有的2000元钱拿出来垫上。功夫不负有心人。9月1日,雷山小学在全乡率先复校,154名学生,一个也没少。
洪水刚退,为防大灾大疫,学校决定打井以改变师生饮水困难。可是井掘到12米还没见水,徐斌决定下井探个究竟。可就在返回地面仅差1米时,绳钩脱落,厄运无情地降落到徐斌身上。经医生诊断:徐斌腰椎压缩性骨折,脊髓神经损伤,大小便失禁,导致肾功能衰竭。医院两次下达病危通知,后经医生全力抢救才脱离危险,但因神经损伤留下的后遗症却难以痊愈。
把“枯燥”的数学课生活化
度过了生命历程中最艰难的半年,徐斌终于可以蹒跚行走和控制大便了,他立即向学校提出要回校上课,他说,工作就是生命。徐斌重返讲台的第一堂课是1999年9月1日,上午第三节课前,他用手使劲挤压腰部和膀胱,强迫排清尿液,又在内裤里塞进一条毛巾,走进了五(4)班的教室。没想到,上课不到20分钟,尴尬的事还是发生了。之后医生告诉他,带上医用引流袋,可以坚持40分钟。从此,他每天吊着尿袋来上课,由于病情复杂,有时打完针就去上课,有时上完课再去打针,其间有两次因工作劳累导致肾功能衰竭,昏倒在工作岗位上。8年多来,他已更换了1000多只尿袋,但他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无怨无悔。
重新站上讲台,徐斌深切体会到时间的宝贵,他要在追求中提升教学质量。徐斌教数学课,并不生搬硬套。收稻子时他让学生们算算家里有多少亩田,收多少谷子,平均亩产多少粮;收油菜了,他要学生计算100斤菜籽可产多少油。为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他摸出一套数学课堂生活化、生活情景数学化的路子,把“枯燥”的数学课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
2003年徐斌参加全县首届说课竞赛,获得一等奖。他还抽出时间为同事确立研究课题,为青年教师进行说课指导,有时徒步几公里山路到其他学校进行示范教学,深受师生们欢迎。为不断充实自己,徐斌通过自学取得大专和本科文凭。他注重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撰写的《在数学课中创设生活情景的思考》等多篇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和交流。
周末道德实践让学生体验爱心
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破解农村德育工作难题,身为党员的徐斌虚心求学,结合农村实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周末道德实践。七年来,每个周末,他都精心设计一个道德实践题。比如给父母洗一次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通过一件件细小的事情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近两年来,徐斌又在班上推行“四个一”工程:即每日行一善;每星期读一篇感人的文章;每个月对一个典型事件进行集中讨论;每学期搞一次规模较大的慈善义举活动。每学期他都组织学生拾捡易拉罐等,将所得钱款赠给灾区和乡敬老院,让学生从中体验爱心教育,渗透生命教育。他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在全市各中小学产生了强烈反响。徐斌常说,解决青少年思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只要学生有困难,他总是尽力帮助,没钱交学费,他先垫上;没有本子用,他掏钱买。尽管治病开销大,但他仍每年花上三四百元自费订阅十多种报刊杂志,供学生们课外阅读。学生有什么心事,都愿找徐斌谈。有的学生甚至步入社会,仍不断给他来信。2002年秋季,徐斌发病住院,前后几届百多名学生自发到医院或家中探望,并联合给学校和医院写信:“请一定要治好徐老师的病,他是世上最好的人!”
近年来,徐斌先后荣获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省先进工作者等奖励。共青团九江市委、都昌县委先后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前不久,徐斌还光荣当选江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他用生命和汗水谱写的劳动者之歌,正在赣鄱大地广为传颂。
(记者 徐光明)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