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梅和学生在一起。(资料图片)
英国诗人斯蒂文森在《点灯的人》中这样写道:每天太阳落下后,李利扛着梯子,把街灯一一点亮。柔和的光,照亮了大人和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们纯真的心灵。
周灵梅说:“我愿做这样一个点灯的人,点亮儿童真、善、美的心灵,照亮儿童快乐成长的一生。”
用“快乐诵读”打好儿童人生底色
周灵梅从第一天走上讲台,就下决心培养学生对母语浓厚的兴趣,真正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2002年9月,周灵梅的“快乐诵读”实验拉开了序幕。她用自己的朗诵特长,把一篇篇课文声情并茂地读给孩子听,慢慢地,学生都喜欢上了语文课,也喜欢上了她的诵读。
经过5年的艰辛探索,她的“快乐诵读”教学法日趋成熟,共分四个环节:感受美(示范引路,让学生找到美的感觉)――体验趣(符号标志,引导学生快乐体验)――感悟情(熟读成诵,与作者入情入境)――赏析理(师生对话,共同升华文章主题)。
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更饱满了,周灵梅又开始把目光投向课外――从《论语》、《诗经》到宋词元曲,从孔子、孟子到郭沫若,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被带进了她的语文课堂,学生们也渐渐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
学生侯玉栋在家校联系卡上写道:“周老师,我以前一直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您的快乐诵读教学,使我感觉上课就像做游戏一样。”
教学相长,周灵梅迎来了自己教学生涯的高峰,课堂教学风格逐渐形成,这几年她多次在全国各种教学活动中做示范教学。
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自信
有一年,周灵梅老师的班级新转来一个男生,总是沉默寡言,打不起精神。周灵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家访时,她为孩子带去一份特殊的礼物―――图画书《你是特别的,你是最好的》,并把故事讲给孩子听。那天晚上,孩子没说话,只是静静地听。
第二次家访,周老师陪孩子诵读诗歌《向着明亮那方》,一遍,两遍……孩子的声音越来越亮,脸上开始露出一丝微笑。
第三次,周老师让孩子的妈妈读故事给孩子听,还是那本《你是特别的,你是最好的》,妈妈把孩子抱在腿上,手握着孩子的手,一页页地翻,一句句地读。突然,孩子轻轻地说:“我好羡慕故事里的孩子,我也能做一个最好的孩子。”
从此,这个孩子踏上了一条诵读经典、阅读童话、师生共写的幸福之路,小脸上总是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周灵梅说:“语文教学是奠定人生幸福的基础,语文学习绝不应该仅仅在课堂上,它更应该贯穿在学生的生活之中,我们有责任引领所有的孩子顺利踏上人生的幸福之路。”
周灵梅在班里一次次举办诗歌朗诵会、经典诵读会、故事表演会,动员更多的家长参与家校共读、亲子共读活动。慢慢地,一个个学生在读书中改变了自己,在读书中找到了自信,在读书中获得了快乐。
用自己的快乐唤醒孩子的快乐
同事说:“周老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人,总是那样精神、开心。”
学生说:“周老师像妈妈,总是关怀和呵护着我们。”
周灵梅是一个快乐的人,她的不竭动力来源于对学生的爱,来源于对事业的追求,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近年来,在“教育在线”、“人教论坛”、“亲近母语”等教育论坛的网站上,活跃着一个网名叫“无意苦争春”的网友,几乎天天上网,每天用心记录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记录和学生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这个网友就是周灵梅。
在网上,她认识了全国各地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他们争论和交流,找到了事业的同路人;在网上,她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窦桂梅、薛瑞萍等教育专家,得到她们的关怀和鼓励;在网上,她听到了“亲近母语”发起人徐冬梅女士的急切呼唤:“没想到你的‘快乐诵读’课题实验搞得那么早,欢迎你加入。”周灵梅在事业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说起“快乐诵读”,谈及她的学生,快乐的周灵梅有说不完的话:“童年是需要呵护、需要有人来引航的,我愿意做孩子快乐童年的点灯人,把一篇篇美丽的诗篇留驻在孩子们的心田,把一本本有趣耐读的书带到孩子面前,把一次次美好幸福的体验带进孩子的生命,让孩子的童年更快乐、生活更幸福。”
(通讯员 刘俊杰 中国教育报记者 高耀彬)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1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